荒芜英雄路_艺术即规避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艺术即规避 (第3/4页)

着血盆大口。我受着很大的感染相刺激,或者说他的这种行为触着了我内

    心深处的一个什么。是一种怎样的东西呢,也许永远也没有机会解释清楚了。

    日本的文化正向域外渗透, 国人也有争当“康白度”(comprador)(考一考

    今天的上海人,谁知道这个词?)的——鉴于此,也许我的关于冈林信康的随笔应

    该中止了。我不愿加入贩洋货的大队,尽管我对冈林信康的理解已经入木三分。

    毕竞是他的歌使我有了一个重大的参照物。毕竟是他的轨迹使我确认了许多次

    自己。中国的大地人民使我谦和,中国的知识阶层使我狂妄——他古怪地充当了我

    的平衡和中介。

    后来,我只是静静地听他唱了。

    平和中感受是朴素的。

    其实冈林信康只是一个心灵敏感、充满爱意、自觉软弱的普通人。无论早期或

    是近期,或是他形式剧烈动荡的各个时期;他的歌曲只要剥去疯痴的摇滚或古调,

    都仅仅剩下一股纯美的男性爱。我确信这仅仅源于他的基督徒血统。政治往往成为

    一些内心粗糙、秉性卑劣的俗货的饰物;追随那些粗俗者以求打扮自己的人更活像

    小丑。要冈林信康这样的人去下那泥海,这种逼迫太过分了。艺术以及艺术中潜伏

    的政治永远在逼迫他,于是有了冈林信康无休止的规避。后来是艺术本身的逼迫,

    是人的逼迫;认识到如此人性是只能缄默的——艺术家没有攻击人的自由。

    ——现在听着他的磁带,我这样想。另外,我发觉自己不知不觉问总在听他的

    某几首欲。它们既不是早期左翼歌曲也不是晚期的日本秧歌——而是他的爱情歌曲。

    而且,我觉察到这些歌虽然跨了20多个年头,但是从形式到嗓音都极其相似。稍想

    想他那些凶恶的节奏和诡异的变幻,我心里觉得有股苦味儿。规避,在20多年里救

    了他。但是他没有变也无法变,他掩饰自己的爱心,唯恐人和社会伤害——我不知

    究竟成功没有。

    我会听他的歌,直至他退休的那天;可能的话,帮他卖出几盘磁带。我猜,艺

    术需要的只是这么一点:一点点理解,一点点帮助,别扰乱,别抛弃。

    倒正是这样的人不会抛弃——无论朋友、 往昔、或是政治原则。 1982年冈林

    信康拒绝去山谷节演唱;但是他说:“一是我今天的歌不合于山谷。二是我不能在

    那里自吹自擂,把山谷当自己的小道具。”(他曾在那里当工人)

    山谷是所谓的一处贫民窟和劳动力市场。他说的话,人们不以为然。然而我确

    实看见有人把中国当成自己的小道具;因此我对冈林拒绝去山谷唱他的《山谷布鲁

    斯》深怀感触。

    但是已经说了——艺术即规避;在一种真正的角落里,艺术在不断新生着。我

    深信这一点,他证实过,我也正在证实。

    1990·11

    3。《信康》解说

    真的人都有一颗鲜活的心,我直至很久之后才发现,这心灵是需要喊一喊才成

    的。

    所以,在蒙古草原空旷千里的大地上,牧人们拖长嗓子,直到声嘶力竭——那

    “长调”在拼死一般冲过夜空时,我总觉得空气激动得发抖,夜被撕破了。

    同样,在黄土高原波狼连绵的山峁上,回民们一声吆吼,曲调节节跌落——那

    “花儿”和“少年”不仅仅因此变成了穷人的曲牌,而且变成了穷人的文化。听着,

    久而久之,我觉得那疮痍满目的穷乡僻壤都在唱。

    ——我不敢再写中亚的新疆。在那心灵永远在赤裸裸地呼喊的世界,在那“歌”

    的真正故乡,凝视着一个纵情歌唱的乞丐,我总是真切地感到自卑。

    回忆着信手一写,仅仅是这么3段,而日本人能懂得这3段话概括的一切么?

    10几年来,我听惯了上述的歌。

    但是,10几年来,我还一直听着另一种歌。那种歌同样是心灵的喊声。它无法

    概括, 变幻不休,魅力深沉——它使我相传:只有它才是上述3块大陆的人们走向

    “现代”的桥梁。

    它就是冈林信康。

    10余年来,我一直倾听着它;无论它下乡或者进城,无沦它变作Rock或者变作

    エンヤトツト。“江山不幸诗人幸”——对于除开艺术再无生路的一个中国人来说,

    现代主义是一个生存问题。十余年来,冈林信康一直是我的重大参考,他的一切成

    败对于我都深具意味。

    我以我自己的文学体验和他的音乐——判断了这个世界。

    1984年, 当他决意进行べアナツグルレヴエ-(放弃一切电气音响辅助、在一

    切地点、让心的喊声流着汗直接进入自己的听众的心里)的时候——我意识到:这

    位被称为“Japanese Bob Dylan”的冈林信康,已经超出了Bob Dylan一步。300次

    べアナツクルコンサ-ト的行为本身, 已经极大限度地接近了“歌”——人心的喊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