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艺术即规避 (第2/4页)
非语言的听觉 感受。比如雷鸣般的Rock,只要能听懂,听者可以清楚地判断真伪。架子鼓意识流 文体学精神分析引入中国并不说明中国有了Rock音乐和现代主义文学的新诞生。冈 林的Rock较之美国欧洲更深藏着一种东方式的单纯(应当说过纯),因此听起来, 那诗中更冲腾着狂猛暴躁的气氛。那是难以证实的一种可信真诚。 这形式曾一度皈依(是相当虔诚的皈依,而不是“寻”来的根)日本传统演歌。 重要的唱片《变移之画》可以说是一本精致的乡村抒情诗集。作者在羽翼丰满之后, 心随曲动,旋律和诗词都和谐得惊人。在他独有的那种难以形容的嗓音里,诗完全 变成了音乐,音乐又真正实现了意义——其实是文学的一个重要本质在书架之外突 然呈现了。 对于一个真正只有在艺术里才救活了自己的人来说,开初既没有“寻找”后 来也不可能被束缚。一切都是肌肤心肠的痛切感受。一种姿势不能保持顺畅之后, 另一种姿势就如同排泄般产生了。形式从来只有在真正艺术的气质和血rou中才能诞 生,形式没有搜索枯肠的投机和赶潮头。演歌以后,冈林的诗变得愈来愈无法划类。 以后的诗朴素而怪诡, 充满魅力但无法俯瞰。分期的方法论——由Folk Song而至 Rock,再至演歌,再至——的研究者思路轨迹至此走到了尽头,于是,对冈林信康 的研究急剧地变少了。原因——我想只有我晓得原因所在,尽管我不是日本人。 很简单:别人已经落后;而他不仅突前而且又一次升华了。 自负的冈林信康为了报复音乐界和音乐听众——也是一般读者,于1984年决心 和音乐界更大规模地断缘,这就是“无拳套演出”行动。而这一独断旅途的第一次 排泄,就是这部《エンヤトツトで Dancing》。 这部音响诗集同样“美文不可译”我不打算尝试在文章中笨拙地译成中文后 再引用了。哪怕改写也没有用。而且再也不能认为这是另一领域里的他物——这里 回荡的一切都是文学的和文化的。以前读艾特玛托夫的天山小说时,总暗想不熟悉 新疆(天山的这一半) 音乐和中亚色彩的人怎么去体会它。 后来读福克纳的那部 《喧哗与sao动》时,又暗想这里似乎有一种我不熟悉但是一定正支撑作者的欧美式 情感音乐。冈林的这部歌集里嘈杂地又宁静地、痛苦地又刚强地流动着一种东方前 卫的神魂,它似诉似说,若现又隐,在这一旦听惯就再也无法习惯别人的纯美男声 嗓音里拥推着一个透明而难猜的理想。 我渐渐醒悟了一些。在一部分真正具备创造可能的人心里,是确实响着某种特 殊的音乐的。方式的选择可以或是绘画或是文学或是作曲吟唱,但关键只在于表现 这种美好的灵魂。 2。艺术即规避 现在再信手翻翻冈林的一些材料,觉得这个题目还没有失色。60年代“全共斗” (日本的左翼大学期)的狂飚席卷日本时,自称日本红卫兵的人群把冈林信康这个 名字喊响了,那喊声后来变成《朋友呵》和《我们大家希望的》等等歌曲的合唱狂 吼,谁也没有留心诗作者兼歌手本人一直在争辩。他总在说,唱歌于我是一种排泄 行为;我讨厌当左翼明星;我讨厌反战派。明星行为在群众热潮中其实并不自由; 听众席中总有人喊“那么你敢和部落民女儿结婚吗?”或者“嘿!来那一个!” 而且,国有言论自由法,人有言论自由癖,我读着一些当时剪报,觉得他的听众之 苛刻令人不知所措。当冈林“插队”(指冈林1972至1976年,在京都府的偏僻农村 过农民生活)4年,好不容易发表了一张唱片《变移之画》时,旧听众写出绝交书, 抗议他对他们的冷漠与不信任。 1969年9月,冈林信康不堪一个月20几次的超疲劳 演出, 逃离音乐会失踪,引起轩然大波。1984年6月,我亲眼看见他在音乐会上与 台下的听众争吵:“自己的歌自己决定唱哪个!”听众离席,他说:“大家鼓掌!” 这一切强烈地吸引着我。也许这比他的歌更吸引我。我主动做出不触及他早期 左翼政治歌曲的姿态,这使他惊奇。正牌红卫兵比仿造红卫兵更脱离政治——大概 这使他的判断失灵了。但我虽然不开口却并没有不注意:冈林信康对政治的规避是 全面的。山谷(贫民窟?)工人节,他拒绝去唱,结果加藤登纪子在那儿唱了《山 谷布鲁斯》。他在一切场合宣布不再唱旧歌(其实多少视气氛唱一点)。一个晚会 上,我听见有个画家醉了,抓着吉他吼:“给我来《朋友呵》!”冈林未醉却恼, 我看得很清楚。那晚他最终也没有唱那首歌,使得那一夜应当说是不欢而散。后来 我收到他寄来的儿童画集《乡村歌曲》,那里有他的一套自传漫画:听众人人手持 刀叉,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