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芜英雄路_艺术即规避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艺术即规避 (第4/4页)

声的原初本质。

    ——能在这样的歌手的新集上写几句话,对于我,其意义也许要在将来才能说

    清楚。

    自从冈林信康向着エンヤトツトで变幻之日起,这个存在其实正在向着亚洲的

    喊声跋涉。

    听着他的最新创作,我不断地回亿起蒙古草原、黄土高原和天山南北。

    亚洲的喊声,亚洲心灵的喊声…他真的要踏上那莫测的长旅吗?

    3块大陆都沉默着, 辽阔无堰的亚洲大陆都沉默着——我也不该再写一个字。

    一切都有前定的宿命。

    “走れ命 の流れにまガせて振返るな翼ひうけ”——让这只大鸟尽情地飞吧,

    它会为我们开辟腾飞的道路。

    1991·3·东京

    4。补记

    关于日本歌手冈林信康,我想这是我最后一次为他写上几笔。唱片转完了就该

    拿下来,尾声响过了人听见的是自己必须听的声音。我不愿再写到他的原因,是因

    为我想避免向他宣战, 对世间挑剔的我居然为他写过4篇文字,这已经足够使我自

    己吃惊了。

    1990年以前,他复归日本秧歌,自称这是“日本摇滚”以后出访土耳其、韩

    国,今年10月终于来了中国。人们都曾经不相信他真会这么唱下去,因为他以前的

    形式一直变幻剧烈。但是现在看来,他是决心尝试以日本秧歌充亚洲文化的代表了,

    我不愿再为他写。

    为我敲响警钟的,是韩国对日本文化的抵制。此事为我所知,缘由也是一个歌

    手,而且是我接触过的歌手:加藤登纪子。

    由于被奴役的殖民地历史,韩国禁止在领土之内的日语文化活动———这至少

    持续了四五十年的政策,我国政府和学者并没有介绍给中国民众。我为韩国人的骨

    头硬而震惊,也为中国人的麻痹又一次哑口无声。随着时间流逝,这种被侮辱者的

    反击政策也许过时了,但对日本人这种硬邦邦的回击是必要的。值得深思的不在这

    项政策,而在韩国人的心情。

    1991年,原左翼歌手加藤登纪子无视韩国民众的心情,公然故意制造事件,在

    汉城用日语演唱,随后又写文章自我吹嘘,题目是《汉城上空,日语歌声在响动》。

    左翼开始加入歧视侮辱人的阵营,此事件是一个标志。

    同年,冈林信康也积极准备赴韩演出。他对我讲了加藤一事给他带来的复杂心

    情,但我也看清了他同样会去汉城,我只盼他能尊重朝鲜人地唱,但我划不清他的

    界限。

    在这之后,他给我看了他在土耳其一条渔船上的演唱录像带。那显然是对牛弹

    琴;显然是租船给这群莫名其妙的日本人的土耳其渔民眼神冷漠,我看着,什么也

    说不出,只为他感到尴尬。1991年他来了内蒙古,两个星期的旅游观光能有什么创

    作的可能呢?他写的两首“草原”歌不伦不类。但他决不是变质完蛋,他仍然保持

    着每年都有一首到两首极其动人、而且是他人不及的好歌问世。

    1992年底,我回国前不想再见到他,我感到在日本所谓“亚洲人”是什么味道,

    既不愿失去这个立场也不愿向他表露这个立场,因为我对大举向亚洲发动经济侵略

    的日本充满敌意。作为一个作家,我警惕着可能同样大举前来的文化侵略——我非

    常担心自己会在我的战场上发现他的影子。

    这种心情很难说出来。我主动疏远了他。

    他比任何人更敏感;他坚持要为我送行。临别那天晚上,我感到他很真挚,他

    也找不出词来说。应当说是互相掩饰着,度过了一个晚上,然后就告别了。

    他是否还能继续是我喜爱的歌手,要看他在今后对中国的作为而定。

    为此,我趁此次结集的机会,把关于他的几篇中文写的小文集在了这里。还有

    一篇是用日文发表的,一篇关于他的全面论文。《信康》解说是1991年他新发行的

    激光唱片和盒式磁带的解说词,他请我写,因为有加藤登纪子冒犯曾被日本欺凌的

    韩国人心情那一事件,我写的其实是对他的提醒。

    《骑上激流之声》曾收于我的第一个散文集《绿风上》里。《艺术即规避》一

    文,本来我曾想写得长些,因为那里面藏着我从事文学的一些动机,但时间匆忙,

    没有来得及。

    他最优秀的歌仍是早期歌曲,现在已经可以看清楚是60年代的伟大气氛给了他

    生命。以后,尽管他不服气,艰难地企图战胜时代,在形式上剧烈变化寻找,但不

    感人就是不感人,稀释了的就是清汤寡水——包括他最新的一首好歌《虽然没有成

    为詹姆斯·J》;尽管哀伤动人,也仍是一个小作品。

    我心底的希望是,在将会出现的文化侵略的日军中,最好别出现冈林信康。但

    是像对一切当世的事物一样,我也并不敢奢想。

    严肃的态度或者说生硬的、不近人情的态度里,也许有着最地道的理解和善意。

    我只提供这种理解和好意,我不吹捧。

    1992·12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