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陌上花开缓缓归 (第5/5页)
于每一个不眠的静夜,亲手写成。 张贴于各州各县的街市中心,皇榜前,更派了数名锦衣军把守。 皇榜之上,只有短短数字: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淡黄色的纸上,有隐隐的云纹,力透纸背的九个大字,笔锋,优美而不失苍劲,婉雅秀逸,外柔内刚。每一字,每一笔,俱是浓墨泼书,仿似君王心内,无以言明的相思,呼之欲出。 她认得他的笔迹,又岂会忘记当日为他款款而歌出的《归人》。他,身为一代君王,却不能象寻常男儿一样,给自己心爱的女子,写一封洋洋洒洒的情书,唯有将这寥寥数语,寄语胸内对她的思念。 三月初四,是她的生辰。 如果她尚在人间,希望这短短数语中的相思苦楚,可以再带回她因怨而迟归的丝履。如果,她无意中瞥见,则可以凭着这张皇榜,得见君王。 越过千山万水,越过万家的灯火,甚至,越过生死的永隔,复看见昭阳殿内,寂寥的君王。 春色易老,一年过去了,伊人,却杳无音讯。 同年五月,天子下旨,第二次扩建杭城。史记:“筑新夹城,环包家山,泊秦望山而回,凡七十里,皆穿林架险而版筑。”时,共建有城门有十座。复建之后的杭城,竟比战事之前,还要繁盛鼎足。 七月初六,海上渤海国来使,向钱镠递上国书,愿意自此臣服于吴越。 十月,日本国与吴越国互遣国使,从此结为友邦。 流年易逝,不觉间,宝大四年的三月初四,又至。 一夜之间,宛如千树万树梨花开遍,吴越国的各州各县,簇新的皇榜,竟复又贴出。但直至春尽,皇榜前,除了值守的锦衣军,依旧没有人前来揭榜。 同年六月,钱镠下令在武林水边设立撩湖军兵千人,专事清理武林葑草之事。同时,疏浚越州鉴湖,并引武林水入城内运河,以满足农桑和手工制业所需。 九月,钱镠再下旨,疏浚杭州城内、外运河,并建浙江、龙山两闸,以沟通钱塘江。填平钱塘江中的罗刹石,确保来往商船渔民的航运安全。 腊月初七,杨吴突然间撕毁了原先的降表,再次遣步军都指挥使周本、南面统军使吕师造进攻吴越,兵围苏州城。吴越守将孙琰坚守,钱镠又遣牙内指挥使钱镖、行军副使杜建徽等将兵往救,内外合击。 十二月二十一,钱镠不顾满朝臣工的反对,亲率三万大军,往苏州亲征杨吴。于次年元月初十,大破吴军,俘虏剿灭吴军逾四万人还多。至此,嚣张残暴的杨吴一蹶不振,三年后,终至亡国。 而,吴越之地,因着君王过人的胸襟韬略,励精图治,终使杭州崛起为当时富甲于天下的都城,而吴越国,自此,终成为乱世中,群盗割据的格局中,国力最强的一国。 不知不觉,徐绾兵败后第三年,宝大五年的春天,竟又翩然而至。 宝大五年,二月二十。 朝廷颁下告示,张贴于每一个街市中心,乃至最偏僻的乡野处。 “帝,自苏州一役,伤病至今,特,广募天下名医,入京侍奉。若能效力一二,则,重赏之。” 告示一出,举国震惊,可谓是朝野为之变色。天子伤重,竟连太医院都束手无策,要到民间募医,可见疾之凶险。一时间,但凡吴越子民,无一不是惶惶不可终日。生逢乱世,得遇圣君,偏偏君王伤病沉疴,则,才歇的战事,岂不是又要肆起?狼烟,复又要再燃? 流年似水,覆水难收。江南的三月,仿佛一夜之间,又莺飞草长。 原以为君王病重沉疴,寂寥的告示之前,再也不会花开。岂料,三月初四,一早起,吴越国各州各县的街市中心,簇新的皇榜,复又悬挂于前。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还是那寥寥数语。 人们早已习惯了这张皇榜之前,全副铠甲,默然肃立的锦衣军。整个吴越国的百姓也早已知晓,这皇榜之上的每一笔每一捺,均系君王手书。这皇榜之上的一笔一捺,于每个吴越百姓而言,竟比那乡塾的字帖,自家门上的春联,更熟谙于心。 三月绵密的春雨,如丝,也如织。 每个路过皇榜前的人,竟不觉,再停下脚步。 此时,虽还是那九个谙熟于心的大字。但,笔力之羸弱,明眼人一看便知。有一些懂得的人,即刻哭了出来,笔迹,虽还是君王御书,但执笔之人的心力与臂力,已然摇摇欲坠。 盼归之人,已然不治,可是,归人,还能再返吗? 很多人,都说,那是君王的痴梦,是梦,总归有一天会灭。还有人谣传,君王是因为失了戴氏,心内苦闷,故才要御驾亲征。戴氏,已经死了快三年,虽至今不见尸骨,但人若在,早就回来了,还用等到今日? 不知为何,每一年的三月初四,天公,都会降下细细的春雨,如同甘露一般,润物无声。不偏不倚,不早不迟,即便初三的天气再明媚,初四早起,必定是雨日。此等异事,已然持续了三年至今。 但,春雨即便再温润如玉,又岂能慰藉得了离人心头的寂寥情丝。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式微,式微,宁胡不归? 注1:古人以“玉壶”比喻满月之状,隐喻圆满及冰清玉洁之意。故有诗云“一片冰心在玉壶”十四对比钱镠所赠的月焰(缺月形状),寓意自己虽死,但留给他的是一片无缺的情意和清白的身体。 注2:文中徐绾兵变,杭州内外城沦陷,及钱镠让其将士打着自己的帝旗与叛军激战,自己则只身“微服”潜入城内,于城墙之上亲自指挥守军作战,于生死一线之间收复京师,俱为史实。本文中涉及所有历史事件,均有相应史实为依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