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班子_第一章火烧南山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火烧南山4 (第3/5页)

钱,与工资直接挂钩。这一招盘活了房管局的三百多号人,每年仅靠职工们通过领导的关系,找来的各种项目和资金,数量是相当可观的。职工的工资也比王从志去之前翻了一番。这两年,随着国家政策对民生工程的投入,房管局抓到了保障房和安置房这两大块项目。王从志这个副处单位的一把手,变得比大部分正处单位的一把手还要牛气了。去年底,由房管局投资的南山大厦正式开工,按五星级设计,集餐饮、客房、会所、商业于一体。王从志在给李同他们描绘南山大厦时,用了个时髦的词:HOLD,就是说南山大厦要镇得住南山现有的同类型建筑,成为南山市的地标。

    "李书记!"王从志满脸通红,带着一团酒气,冲了进来。

    李同把茶杯盖盖上,又揭开。刘会明道:"从志,李书记要安置房的数字。"

    "数字?"王从志揉了下眼睛,说,"数字都报过了吧?"

    "我要的是实际的数字,不是报告上的。"李同将茶杯盖重重地扣到茶杯上,说,"不要水分,说真实的。"

    王从志又揉了下眼睛,却并没有回答,而是自己给自己泡了杯茶,坐下来,才道:"数字都是真实的。六千多套房子,四十九万多平方米,这有验收报告和监理报告。"

    "每套房子的面积呢?"

    "八十三。"

    "是吗?"

    "啊,后来因为土地原因,每套实际竣工面积是八十二到八十三。"

    "什么叫八十二到八十三?"

    "就是一部分房子在八十二或者八十二多一点,绝大部分房子接近八十三。"

    "是吗?"

    李同这一问,让王从志和刘会明都没声音了。李同盯着王从志,说:"你们糊涂啊!房屋面积能做得了假?说说,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这少的面积,在财政列支中是不是直接扣了下来?"

    刘会明望望王从志,王从志抹了下脸,说:"没扣。我马上按照李书记的指示,把它从财政列支中提出来,扣掉。其他…李书记,真的没问题了。"

    "没问题就好。"李同移了移身子,将正在震动的手机按了下,继续道:"两天之内必须把这个算清楚。所有面积都算出来,全部按成本价扣除。然后将材料报到我这里,同时送一份给政府木荣市长。"

    王从志还在犹豫,刘会明马上答道:"行,我们马上办。"

    李同看了看手机,电话是小米打来的。他直接回拨了过去,一般情况下,小米给他打手机,都是先打,李同并不接。然后再由李同回过去。小米一接电话,就说:"我要到北京去。"

    "出差?"

    "几个同学一道。另外一个在北京的同学结婚。"

    "啊!那…"李同斜视着刘会明和王从志,说,"那好吧,什么时候过去?要…"

    "明天。当然要些,你晚上来吧!"小米打了个哈欠。

    "今天不行。你去吧,注意安全。我马上给你打过去。"李同本来还想说两句亲昵话,但碍于刘会明和王从志在,便挂了电话。然后从抽屉里拿出张小纸片,递给王从志:"按这上面的账号,打点钱过去,一个朋友急用。"

    王从志看都没看,直接将纸片放到包里道:"好,我马上让人打。"

    刘会明和王从志走后,李同掩上门,又给小米打了个电话,叮嘱她在北京要灵活点,不要太傻。另外,钱马上就打过去。在北京碰到好的衣服,尽管买些。早去早回,这个周末,如果没特殊安排,我将过去。

    小米说你放心,周末尽量赶回省城。

    中午,李同陪同中央理论精神宣讲团一行,稍稍喝了点酒。午饭后就直接在国际大酒店开了房间休息。刚躺下,身子就有些发热。他便给王若乐打电话,问他在哪儿?王若乐聪明透顶,一听就明白领导需要什么,就说自己正在外面有事,李书记在哪个房间?我马上安排人过去。李同没说话,挂了。话说得多,没意思,说到彼此能懂,就是高明。

    下午三点,李同在市委这边主持南山旅游年规划研讨会。专家们唾沫横飞,学者们意气激昂,领导们指点南山,会议好不热闹,充分显示了与会者对南山旅游年的关注与期待。李同只坐了会儿,便委托秘书长章风继续主持,说自己还有点事,待会儿再来。回到办公室,他静坐了足足有十分钟,脑海里浮现的不再是小米的影子,也不是中午那个在他怀里叫死叫活的女人的影子,而是花木荣。刘会明说得对,花木荣的目标并不是建设局,也不是房管局,而是李同。女人当官,要么没有手段,要么就特别有手段。这就像女人在床上,要么死气沉沉,要么波涛汹涌。

    花木荣这女人还真了不得。当年,花木荣从妇联主席位置上进入常委,李同也是冷眼旁观的。那时,他说不上话。作为南山地区赫赫有名的花政委的女儿,花木荣身上还真的聚集着花政委的果断与胆识。与她的兄弟南山一中的花立不同,花木荣作风张扬,为人粗砺。在宣传部长任上,她就做了几件一般市领导不愿为之也不敢为之的大事。一是搞了个"我与领导面对面"系列访谈,让那些处级干部在电视镜头前回答老百姓提出的种种问题,搞得很多处级干部相当难堪。二是改革南山地方戏剧团。南山地方戏剧团建立于一九五二年,到新世纪初,因为地方戏剧种的局限,长期处于无戏可演、演了也没有人看的尴尬境地。但是,剧团是事业单位,国家全额拨款,这十年来,很多南山市大大小小的领导干部子女,一旦没有把握上大学,就考江南戏校。学习倒是其次,关键是毕业了有个地方戏剧团来接纳他们。二○○○年,剧团只有八十多人,到二○○八年,剧团已经膨胀到了一百八十多人,八年时间增加了一百人。而每年演出,只有屈指可数的十来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