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卷十 (第8/11页)
是六国时期赵王的台。《 郡国志》 说:邯郸有丛台。所以刘肋《 赵都赋》 说:在南边造起云阁,在少阳山建立丛台。现在遗址上还有些老墙留下来。水又往东流经邯郸阜,就是张晏所说的东边城下的邯山,单,是尽头的意思;城郭从邑,所以偏旁加邑。邯郸这地名,大概就是依据此山命名的,是旧时赵郡的治所。《 长沙眷旧传》 说:桓楷当赵郡太守时,有人在路上丢了一袋米,过往行人把这袋米挂在树上,没有人敢拿,说的就是这地方。水又东流出城,重新汇合成一条;又东流,形成一片澄澈的水湾,水往东南流,注入拘涧水;又东流,注入白渠;又东流,分出一条旧渠。一条往东流,积成沼泽,就是曲梁县的鸡泽。《 国语》 有所谓鸡丘就是这地方。东北与澄湖相通。白渠旧道往南分出,所到之处分出许多支渠,向右边分出的就是邯沟,流过邯沟县旧城东边,县名就是因沟名而来的。《 地理风俗记》 说:即裴城西北二十里有邯沟城,是个旧县城。又往东流经肥乡县旧城北面。《 竹书纪年》 说:梁惠成王八年(前362 ) ,攻打邯郸,夺取了肥。《 晋书- 地道记》 说:太康年间设置肥乡县,属广平郡。渠道纵横交错,相互纠缠在一起,与白渠流到同一处,经过列人县,在右边汇合漳水,今天已枯涸无水了。《 地理志》 说:白渠东流到列人县,注入漳水。 又往东北流过斥漳县南面。应肋说:那个地区是盐碱地,所以叫斥漳。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 )魏太祖开了一条渠道,引漳水往东流入清水、沮水,以便通航运粮,名为利嘈渠。漳水旧河道断流后,旧溪通往东北,只是一缕细水,在涓涓地流渗罢了。《 尚书》 说,覃怀一带直到衡漳,治水也已卓有成效。孔安国说:衡是横的意思,就是说漳水横流。又往东北流经平恩县旧城西面。应劭说:平恩县原来是馆陶县的一个乡,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 )设置,把这地方封给皇后的父亲许伯,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延平。 又往东北流过曲周县东面,又往东北流过巨鹿县东面, 衡漳旧水道往东北流过南曲县旧城西面。按《 地理志》 ,广平有南曲县。应肋说:平恩县以北四十里有南曲亭,是个旧县址。又流经曲周县旧城东面。《 地理志》 说:曲周县,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 )置,王莽时改名为直周。我按《 史记卜大将军哪商,在高祖六年(前201 )封于曲周县,立为侯国;考《 汉书》 记载也相同,因而知道曲周这个旧县,不是始于孝武帝。啸父是冀州人,在县城市场上补鞋补了数十年,人们都奇怪他不会老,想求他传授秘术却求不到。衡漳又往北流经巨桥仓储西面。旧时有一座大桥横架于水上,所以有巨桥之名。从前武王讨伐封王,开出巨桥仓,把粮食发给殷商的饥民。服虔说:巨桥是粮仓名。许慎说:巨桥是巨鹿水上的大桥。现在靠近水边处,左右一二里方圆内,还有些像土丘似的隆起处,就是从前粮仓地窖留下的遗迹。衡水又往北流经巨鹿县旧城东面。应韵说:鹿就是大树林。《 尚书》 说:尧将把帝位让给舜的时候,在大麓之野迎接他,当时有暴风雷雨,但舜却不迷失方向,于是拿昭华之玉赠给他,县也因此取名了。路温舒,巨鹿县东里人,父亲在乡里当监门小吏,叫他到泽地去放羊,采了曹蒲叶写字,就是这片泽地。旧县城就是巨鹿郡的治所。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 ) ,灭了赵国,设为巨鹿郡;汉景帝中元元年(前149 ) ,这里是广平郡。武帝征和二年(前91 ) ,把这里封给赵敬肃王的儿子,立为平于国;世祖复兴以后,改为巨鹿。郑玄给《 尚书》 作注,引了《 地说》 中的几句话:大河往东北流过了绛水后约一干里,到了大陆,这是大地的中央。《 地理志》 说:大陆在巨鹿,绛水在安平信都。按照《 志》 里的说法,巨鹿与信都中间的距离不应有这么长。水名地名随时代而改变了,世人弄不清它们的地点,看到降水,就以为即是绛水,于是就照着绛字来读,也有写作绛字的,这都不对。现在河内共北山,淇水就发源在那里,往东流到魏郡黎阳县入河,这条河倒与所谓降水比较切近,降字应当读作郝向齐军投降的降字,因周时在这里建国的人不愿说投降,所以改成共字。此外,现在河水所经的地方,离大陆已很远了,馆陶北面的屯氏河,是否就是旧河道呢?我按以上郑玄这番话大概是因《 尚书》 里有:往东流经洛纳到大任,往北流经降水到大陆泽,就据此来推究所经次序,所以把淇水看作降水,共城看作降城的吧,不知是否这样。参考各种典籍,共县本来是共和时期的故都,那末原来的名字就叫共,不是因为不愿说投降才改名的。禹著《 山经》 说:淇水发源于沮枷之山。《 卫诗- 淇澳》 篇所指的水名又很远,应当不是改为降水又变为今天的绛水的。但这条水发源于共北山,郑玄为使以降字来解释其意义的说法成立,所以就把淇水当成降水了。即使如郑玄所引的《 地说》 ,黎阳、巨鹿之间也并没有千里之遥,岂但信都与大陆没有呢卫只有屯氏河发源于北方的馆陶,看来还比较切近。按《 地理志》 说:绛水发源于屯留,往下流穿过漳水,因而与漳水都可通称,所以水流屈曲流奔,所到之处各有水名,在信都又有了绛水之名,最后东流入海。考察水道的来龙去脉,并没有别的河渠,而衡漳的旧水道,与屯氏河相互穿插,于是《 尚书》 里才有经过降水直到大陆这样的说法,《 地说》 中也有相距千里的记载,与水道流程对照起来,与《 尚书》 的记载还相近,河水流过降水,应当与这种情况合得起来了。下流直到大陆,都与《 水经》 所说无异,从宁直到巨鹿,向东北伸展出去,都是大陆。说到水流屈曲的流势,确很远了。九河分道奔流,以后其中的八支都断流了,但遗迹和旧名却往往保留下来。所以扁河、般河流布于东北,徒骇河的水道与漳水、绛水相联,流向相同和相异的情况大致上可以区分得出来,破塘堤岸相交接的遗迹还在,按照《 水经》 来考察水道,旧名自然都有着落了。漳水又流经经县旧城西边。水边有个老渡口,叫薄落津。从前袁本初从易京回来,皇帝已经到了这里,带领了随从人员,正是三月三日修楔的日子,就在这个渡口欢饮。衡漳又流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