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天子_第五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 (第9/21页)

些沉醉了。随安室门大开,数桌丰盛的酒膳已经摆齐。福临笑道:“今日灯下持酒赏梅,众卿必得佳句。无诗无词者罚三大杯!"大臣们都笑了。汤若望躬身奏道:“请皇上宽恕,今日是教中斋戒日,实在不敢饮宴。”“哦,怪朕疏忽了。来,拿扇子。"福临接过内侍呈上的一把他亲手绘画、并印有广运之御宝的折扇,递给汤若望说:“玛法,这扇赐给你,请你提前回去吧!"大臣们看着这把扇子啧啧称羡,汤若望虽然谢了恩,对扇画毕竟说不出个名堂来,将它收在怀中,向皇上和众人告辞,随着护送他的侍卫出门去了。

    伊桑阿笑道:“汤玛法大约是怕做诗,借故逃席吧。"李霨也笑道:“那把扇子出自皇上手笔,万金不换的奇宝,汤玛法怕是一点不懂哩。"福临点头笑着叹息道:“汤玛法忠心耿耿,精于天文算学,笃于天主之教,品德高贵,有圣人之称,是我朝难得的客卿。可惜不生在东土,对中国实在所知太浅了!…”王崇简和王熙借此机会向皇上跪叩下去,说道:“臣父子早朝失仪,实在罪该万死,乞皇上饶耍"福临看看王崇简父子,再看看众人,笑着缓缓说道:“何须如此。身为明臣而不思明者,必非忠臣!朕岂不明此理?"皇上的话,大出众人意外,不仅王崇简父子汪然出涕,其他大臣也都跪下了。

    “众卿这是怎么了?"福临连忙伸手阻拦。

    大臣们激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最后金之俊颤巍巍地呜咽着说:“皇上以大义相激劝,之俊等没齿不忘…”“众卿快起,请入席吧!"福临满面春风,愉快地邀请着,自己领头往随安室走去。但灯光映照着红梅,景色迷人,芳香醉人,使他忍不住在梅花灯火间流连低徊,竟信口吟出四句诗来:“疏梅悬高灯,照此花下酌。只疑梅枝燃,不觉灯花落。"金之俊忘形地高声喝采:“好诗好诗!奇事奇句,古今未有也!"随后,自觉失态,连忙躬身谢罪:“乞皇上恕臣失仪之罪。臣实在是文人固习,一时难改…”福临哈哈一笑:“正要众卿不拘礼仪,方有意趣。王熙,早就听说你颇有诗才,文思极快。即席赋诗填词,如何?"王熙略一沉思,便低声吟哦道:“黄昏小宴到君家,梅粉试春华,暗垂素蕊,横枝疏影,月淡风斜。更烧红烛枝头挂,粉蜡斗香奢,元宵近也,小园先试,火树银花。"福临连声赞道:“妙,妙极了!小园先试,火树银花…‘横枝疏影,月淡风斜,何其风流,何其妩媚!调寄《眼儿媚》,连词牌都选得好。来,来,进屋写下来!"他兴致勃勃,甩开步子,轻松地迈进了随安室。

    大臣们随着进室,金之俊和傅以渐落在最后。金之俊的目光一直不曾离开过福临,这时悄悄地对傅以渐说:“皇上气宇轩朗,风流潇洒,不仅有君人之度,兼具士大夫之风,天下将忘其为夷狄之君矣!…”傅以渐起初瞪了他一眼,后来又不禁频频点头,感慨不已。

    一夜风雪,把熊赐履家的竹篱门都堵住了。

    清晨雪霁,熊赐履呵了呵手,抱着竹帚扫雪,从房门扫出小径,又推开栅门。清晨的阳光投在雪地上,映出淡淡的粉红色,而未照阳光的阴影处,又泛出浅浅的蓝色,互相映衬,使洁白的雪地显得既纯净又多姿多彩。熊赐履不禁抬头望了望东升的太阳,却见一个身着风衣风帽的人踏雪而来。他认出来了,那是他的朋友徐元文。

    两人相见,彼此拱手。徐元文洒脱地一挥袖,指着才扫出的小径说:“这可谓雪径不曾缘客扫了。"熊赐履说:“我还是用老杜的原句吧:蓬门今始为君开!"熊赐履和徐元文,是三年前在为陆健送行的酒宴上相识的。第一次见面,彼此并无好感。熊赐履看不上徐元文的才子腔调,徐元文也不喜欢熊赐履的道学面孔。这也难怪,两人的出身、境遇太不一样了。

    熊赠履字敬修,湖北孝感人,书香门第。家中虽不贫寒,也非富族。当年张献忠打进湖广,熊赐履閤门数十口被杀,唯有熊赐履因随母亲躲回娘家而侥倖活命,从此母子相依,过着清贫的生活。母亲对儿子督课极严,熊赐履学问渊博精深,实在是亏了母亲的教导。三年前来京,也是母亲催促再三,要他游学四方、会见师友、增长见识的。他的学问品格,使不少人倾慕;但他的性情过于严毅,道学讲得过于认真,又使人们对他敬而远之。他对此也并不在意,就了三两处学馆,拿了丰厚的束修,大半送回湖广奉养老母,余下的在南城龙泉寺、太清观之间的桃花坑买了两间小屋,平日独来独往,课余或读书习字吟诗,或艺花莳菊弄草,怡然自得,一无所求。

    于是人们给他一个绝妙的头衔:布衣高士。

    徐元文大不相同。他出生于江南有名的世家——江苏昆山徐氏大族。人们无法考证昆山徐家与明初的中山王徐达、明中期的宰相徐阶有什么瓜葛,但徐家确是世代豪富,而且世代文运昌盛,出了不少学问之士,就连与徐家联姻的也都非同一般。徐元文的舅父,就是闻名南北的学问大家顾炎武。

    徐元文字公肃,兄弟三人都以才学著称,徐元文尤其被人看作神童才子。人们传说他年方十二,就以秀才身分考举人。同辈见他年少,说道:“小小朋友就要作官,想作多高?"他答道:“阁老。"众人便出对耍笑他说:“未老思阁老,"他应声而对道:“无才做秀才。"逗得众人哄堂一笑,原想讥笑他,反而被他讥笑了。又传说他幼年随父赴宴,一位国公和一位尚书同时赐他杯酒,他只好用两手各接一杯。尚书立刻出对道;"手执两杯文武酒,饮文乎?饮武乎?"他立刻对上说:“胸藏万卷圣贤书,希圣也,希贤也!"…这些传说自然更为他增添了光彩。

    他诗才超妙,性格风流潇洒,文人sao客无不倾仰。金陵文人筠泉,一天忽在酒宴间扬言:愿化为绝代丽姝,为公肃执箕帚。又有无锡秀士冯云赠诗云:“我愿来生作君妇,只愁清不到梅花。"这些赞美议论,自然牵惹了元文夫人的诗肠,以至于诗中有"修到人间才子妇,不辞清瘦似梅花"的句子,那倾倒之心,爱才而兼钟情,可说是到了极点,一时传为美谈。然而这一切被狂放文人传诵的风流佳话,在严毅正直的熊赐履看来,不是太轻薄了吗?

    如果不是一次偶然的机遇,这两个人也许一辈子也不肯相识,一辈子都认为彼此是格格不入的。

    那年清明,徐元文与一帮朋友借龙泉寺诗会,兴遄逸飞,非常畅快。不料会散之后遇上大雨,正在归家途中的徐元文只得敲着路边一扇栅门,大声请求避雨。出来开门的竟是熊赐履,两人不免一怔,毕竟曾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