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卷四十四 (第10/11页)
纪确定后,就不会怅然无序地前行。 “唉呀,生长在天地之间,辛劳奔波在死生之地,为了满足嗜欲去追求,为了获取名利去奋斗,美味佳肴不期而至,珠玉珍宝无足自来,因此骄奢yin逸,身败家亡接踵而至。然而,那些上智大贤,都靠着机遇和智慧,审时度势,不拘泥于时间和条件。他们大显身手就可以救济时世,成就大业;急流勇退会立即销声匿迹。对于子女玉帛,椒兰器乐一类的享受,和阿谀奉承,献媚上官的卑劣行径,从不争先去做;挑肥拣瘦,斤斤计较,油嘴滑舌,拨弄是非,招致怨恨的事情,从不上前参与。他们的勋名与山河同在,志节与金石比坚。所以,粗大的木梁不会弯曲,游刃有余,就会圭石然而开。如果道德失常,丧失掉原来的金质玉洁,很快惊动天下,煽动起流俗恶习。抱着装满热水的壶还说冷,欲满溪壑仍不知足。源头不清,其流必浊。晷表不直,日影必斜。 “听说那些有道德的君子和学有专长的读书人,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饱读文学历史经典,笔下有奇异的锋芒,谈吐有深刻过人的道理。孝敬父母,和睦兄弟,真如神礻氏之明,无所不通。审视着脚步走路,计量着路程的远近决定行止,与别人相处,先人后己。感情不被荣辱纠缠,心境不受喜怒的影响。不在山林丘壑中寻求安逸,不在通都大邑中待价而沽。言行一致,善始善终。 “在家门内也会有祸患发生,所以,事情不可以不机密。墙上伏有贼寇,说话不能够过于放肆。应认真谛听他说的话,应该仔细观察他的行动。言语不善,行为不端的魔鬼强盗和囚犯盗贼,上天会暗中夺去他们的魂魄,公开减少他们的寿命。行不犯法,动不违道。象征国家的公鼎是我所信赖的,私人的珍宝不是我看重的。经过黑染料的浸泡就变成天青色。超过了蓝色就成为青色。拿着墨绳量就会看出是直还是不直;用水平仪观察就能看出平或是不平。等待时机,然后谋求,不如没有贪婪的欲望。知道克制,知道满足,就可以免去因贪赃枉法受到的惩处。所以,有所举措,必须分析事情每个微小的环节;有所行动,一定在细枝末节上小心谨慎。考虑得细致周到,失败就会少;既观察又谨慎,好运气就会到来。 “月亮满盈,犹如圆规划出一般,入夜之后逐渐变亏;木槿花开在枝头,到了暮春花朵就会凋萎。世上哪里会有只增加而不减少的事物?又怎么会只减少而不被损失的情况呢?利益不要太大,好处不要太多。只有有道德的人才畏惧利益太大,有亲身体验的人才担心好处太多。学问渊博,道德尊崇,众多的诽谤就会一齐袭来;官位崇高,职责重大,各种怨恨就会联合起来向你进攻。畅达乐观,像孔子那样的人也会栖惶不安;忠贞诚恳,像周公那样的人也会狼狈不堪。不要说别人比自己偏执狭隘,自己也有无法避免的过失;不要说别人比自己愚笨粗陋,自己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一个人要像高山一样高大,没有不具备的才能和智慧;要像山谷那样空阔,没有不能容纳的事情。能刚能柔,可以担负重任;能守信又能灵活,可以越过艰难险阻;能聪明绝顶又能装痴装愚,你就可以长久不遭受挫折。” 后来,朝臣们大多认为《魏书》失实,武成帝又命魏收重新审查。他进行了修改,为卢同写了传记,崔绰的事迹附在其后。杨忄音的家传原来有“有魏以来,一门而已”,这时,去掉了这八个字。另外,原先还说杨氏是“弘农华阴人”,现在改为“自云弘农”,以和王慧龙的“自云太原人”相一致,这是失实的地方。不久,他被任命为开府、中书监。 武成帝驾崩,没有发丧,朝廷内的大臣认为后主已经即位数年,怀疑他是否有什么敕令。朝臣们请魏收去询问,魏收一直记着武成帝对自己的恩泽,便同意了。他负责诏书文诰,被封为尚书右仆射。又负责监修五礼,官位被封至特进。他奏报朝廷,请赵彦深、和士开、徐之才共同监修。先告诉和士开,士开吃惊,以不懂五礼为理由拒绝。魏收说:“天下的事都由您来决定,五礼没有您也无法决定。”士开感谢并表示同意。他大多任用文人学士执笔,儒生马敬德、熊安生、权会实际上主管其事。 魏收于武平三年(572)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司空、尚书左仆射,谥号文贞。有文集七十卷。 魏收学问渊博,才能卓异,然而性情偏狭,不能够通达命运,践履道德。遇见当政的权要,常常用甜言蜜语和满脸献媚的颜色取悦邀宠。然而他提携后生晚辈,却能注重名声和行为,那些浮华轻薄,阴险狡诈的人,虽有才能,他也不重用。当初,河间的邢子才、邢子明,以及他与他的从叔魏季景,都因文章出名,人们称之为大邢小魏,称赞他们十分杰出。魏收比邢子才小十岁,子才常赞美他:“魏收,是同僚中的伟人。”后来,魏收与邢子才较量名声,文宣帝常贬斥子才说:“你的才能不如魏收。”魏收更加得意,自己称说:“早先人们称温(子升)、邢(子才),后来却称邢(子才)、魏(收)。”然而,他内心却鄙视邢邵,并不赞成他。魏收的动作轻捷迅速,喜好唱歌,善跳胡人的舞蹈。文宣帝末年,他多次与优伶们模仿猕猴与狗搏斗,文宣帝十分宠爱他。执笔写史后,大多惑于复杂的人际关系。北齐灭亡之后,魏收的坟墓被挖掘,遗骨被扔在外面。 魏澹,字彦深,魏收的堂兄弟。十五岁失去父亲,专心精一,发奋读书,才能出众,善于写文章。在北齐做官,任殿中侍御史,参与修订五礼和撰写《御览》。又任殿中郎、中书舍人,与李德林一起撰写国史。入北周后任纳言中士。隋初,任行台礼部侍郎,不久,任出使南陈的使主,归来后任太子舍人。已废的太子杨勇对他十分器重,令他注释《庾信集》,编纂《笑苑》,人们称赞他博学多闻。升任著作郎,仍任太子学士。 隋文帝认为魏收撰写的《后魏书》中褒贬失实,平绘所写的《中兴书》叙事混乱,下诏令魏澹另外写一部《魏史》。魏澹从道武帝开始至恭帝结束,共写成十二纪,七十八列传,另各写了一卷史论和凡例,共九十二卷,著书的主旨和体例与魏收的多不相同。他说: “我听说天子承天命而临天下,始终不应该称他们的姓名。所以,《谷梁传》上说:‘对于天子不能说他的姓名。’《曲礼》中也说:‘不能说天子的生身出处,不能称诸侯的名字。’诸侯尚不能写出姓名,更何况天子呢?如果是天子,必须写他们的名字。是因为儿子对父亲继承的称呼,在父亲面前称儿子的名字,是符合礼的要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