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将列传_第十八章落中国武将列传的紫中国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八章落中国武将列传的紫中国武 (第6/6页)

帝的晚年数度恼于几次的内乱中,还有他曾兴起不必要的文字狱等,因此乾隆帝的时代也是帝国强盛之末开始可见不安的转折点。

    ——《清史稿》卷十一~十五《高宗纪》明亮:西元一七三六~一八二二年。满州镶黄旗人。由于一族之中曾出过皇后,因此乃是属于名门出身。西元一七六五年镇压回部之乱、一七六九年远征缅甸、一七七六年平定僧格桑之乱、一七九六年平定苗族之乱等,在内乱平定与外征之上有功。此外,他在其他地方也有不少功名,惟因其专断而数度遭到罢免。然而其再三重获任用一事,也显示着当时清军人才的欠缺,以及帝国开始走向崩溃的矛盾。

    ——《清史稿》卷三三六《明亮传》杨遇春:西元一七六○~一八三七年。四川省崇庆县出身。西元一七七九年武举及第,以后就一直从事于伊斯兰教徒之乱、台湾之乱、库尔喀族的征伐、苗族之乱的征伐等,以黑旗为记,参加了大小数百次的战役,一次负伤都没有。其军队则以杨家军的名号而为人所惧。他亦曾担任负责伊犁和喀什噶尔的政治,直至西元一八三五年时以高龄为由而退职,是支撑着乾隆帝时代末年以来动摇时期的武将代表。惟就如同他的战历波澜四起一般,而后帝国的变动也是波澜四起难以压抑,其军事行动就成了通往崩溃序曲的先驱。

    ——《清史稿》卷三五三《杨遇春传》李长庚:西元一七五一~一八○七年。福建省同安县出身。西元一七七一年进士及第而成为文官,然在一七八一年却在其担任福建坛镇总兵之际,于安南发生了阮氏叛乱,由于他率水军前往镇压之故,以后便用于军事。西元一七九七年以降,随着累进升官,持续地与海贼之首领蔡牵作战。蔡牵乃是中国东南海上称霸十数年,各路武将均无法加之缉捕的大海贼,由于李长庚与其作战的成果不错,因此深得嘉庆帝的信赖,惟一八○七年以浙江提督的身份与蔡牵在广东潮州的外海交战之际战死。从这样花费一国之力作战依然难以加以讨伐海贼的地方看来,已可看出当时清之国力衰退,以及其南海政策的破绽。

    ——《清史稿》卷三五六《李长庚传》关天培:西元一七八一~一八四一年。江苏省山阳县出身。从一小兵的情况起身,于西元一八三四年时已是有一方的广东水师提督。在任中除了勤于增筑炮台、强化守备兵及巡视船等,另一方面亦编辑了《筹海初集》四卷,用心于广东一带的防备。在林则徐的禁鸦片政策下而与英国展开的作战中,亦尽力于广东的防御。西元一八四一年战死于虎门之战中。清末的军人有不少皆是如他一般力战,然而终究在无法重建国家的情况之下告终。

    ——《清史稿》卷三十九《关天培传》僧格林沁:?~西元一八六五年。也被称为桑格林沁。内蒙古的贵族出身,出仕于清,深受道光帝的信赖。于西元一九三五年太平天国军进出直隶省之际率领蒙古军奋战,其结果导致太平天国之北伐成为泡影而归,以后即成为其崩溃之序曲。当时的情已是末期症状,但他依然尽忠。在亚罗号战争之时,一八五九年虽然大胜,但翌年却大败。经过多年的战争之后,由于逐一失去了其倚仗的蒙古兵部下,在一九六五年讨伐捻党之际因受到包围而战死。是清帝国最后的、在某种意味上也是行无益之战的将军。

    ——《清史稿》卷四一○《僧格林沁传》李秀成:西元一八二三~一八六四年。广西藤县出身。太平天国后期的指导者。虽为贫农出身,但于二十六岁之时举家加入洪秀全的上帝会。在金田起事之后即投身军旅之中而活跃,一直到后来掌握军事。西元一八五八年于江南大营的包围之中解得南京——也就是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之危,因而成为忠王。以后也逐渐转战直至一八六四年洪秀全自杀、天京陷落为止。在带着幼天王逃走隐匿的途中于山中被捕,被送至曾国藩的跟前,而于南京受斩。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稿》一九五七年洪秀全:西元一八一四~一八六四年。广东省花县出身。太平天国最高之指导者。小康农家程度的客家出身,虽以科举为目标,但却接连落榜。在第二次应试的时候接触到了基督教,而在第三次的失败之下,于失意之余卧病在床四十日。就在这当中,他梦见了从天而降的金发黑衣人物授剑予他。自此后洪秀全便确信自己为耶和华之子、耶稣的弟弟而开始布教。在获得多数的信徒而急速地成长之后,于西元一八五○年自金田村起事。一时还具有占据南京,并将之改为天京的势力,但在政府军的持续攻击之下逐渐趋于崩溃,最后自杀而死。其信仰与一般的基督教教义有所不一致的地方,但实行多种革新性的改革则相当令人注目。

    ——《太平天国》卷一石达开:西元一八三一~一八六三年。广西省费县出身。客家出身,在洪秀全布教之际加入了拜上帝会。自西元一八五○年以降,其一族皆尽参加,于金田村起事之际,被封为五王之一,以后也一直位居于中心而活跃。具有名将的素质,在多次的战役中获得胜利,同时也擅于政事,曾让清朝这一边率领讨伐军的曾国藩受到其不少苦头。后来在太平天国内部的纷争之中遭到卷入,除一族被杀之外,也因受到天王洪秀全的妒嫉而脱离,意图独自行动。惟在贵州及云南一带转战之后,在大渡河因受增水和清军的攻击所苦而降服,最后于四川受斩。

    ——《石达开自叙》刘永福:西元一八三七~一九一七年。钦州(今广东省钦县)出身。生于贫农之家,自幼接受父亲武艺之教养而以武人之姿成长。虽因双亲死得早而备尝辛苦,然于二十一岁时投身天地会开始活动,在太平天国之乱后因被迫捕而开始了逃亡的生活。西元一八六五年进入越南,一八六七年组织黑旗军而在对越南的阮朝之协力之中逐渐建立地盘。其行动一直在于排外活动,连安定下来的据点都没有,一直处于活动状态之中。其对越南及清朝的关系亦非始终一贯,但对法国和日本倒是持续抵抗。西元一九一五年对日本的二十一条要求也激烈地起而反对,惟在发动具体的行动之前死去。可说一生都是在与权力相抗,而另一方面则持续贯彻底其对侵略势力的抗争。

    ——《清史稿》卷四六九《刘永福传》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