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前言 (第2/3页)
岁上他父亲就破产了。家道中落后,据说他当过rou店学徒,教过书,还传说他因潜入大地主庄园去猎鹿,受到追缉,因而被迫逃往伦敦。 1585年到伦敦后,他最初给赴剧院看戏的绅士们照看马匹。后来他当上了演员——演一些配角,1590年左右才开始写作。当时的文坛是由一小撮贵胄学者所垄断。一个成名的剧作家曾以轻蔑的语气嘲笑他那样一个“粗俗的平民”居然也敢同“高尚的天才”来比高低。1599年,他参加了伦敦著名的寰球剧院,还常作巡回演出。1612年回到故乡隐居,1616年就溘然与世长辞了。 莎士比亚生前并没看到自己的作品出版。他的第一个剧本集是在他死后七年才问世的。目前流传下来的这37个诗剧、154首十四行诗和两首长诗仅仅是他的全部作品的一部分,其余的都已散佚了。在中世纪口头文学的影响下,他广泛地采用了动人的传奇故事,通过几百个有血有rou的人物形象,把他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会,生动而深刻地表现出来。在《哈姆莱特》一剧中,作者通过王子对伶人甲的一段谈话,道出他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太平淡了也不对,你应该接受你自己的常识的指导,把动作和语言互相配合起来,特别要注意这一点:你不能越过常道,因为任何过分的表现都是和演剧的原意相反的。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 三 兰姆姐弟这里改写的20个故事,都属于悲剧和喜剧两种。直到20世纪初叶,才有一位英国作家奎勒—库奇(1863~1944)把历史剧也选编成故事集。从莎士比亚的创作过程来看,他早期写的多是喜剧——当时他对生活满怀信心,作品充满浪漫气息,英国刚击败入侵英吉利海峡的西班牙“无敌舰队”举国欢腾。年轻的莎士比亚受这种乐观情绪感染,对现实赞美多于嘲讽,对人生肯定多于批判。他的悲剧写于晚期,这是由于他对现实生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政局的动荡不安,社会的矛盾重重,封建势力的余威,金钱在人与人之间所起的破坏作用等等,都使他头脑更加清醒,对生活的认识更加深刻。根据他的观察和剖析,在剧本中对现实进行了更多、更尖锐的批判。所以一般说来,他的悲剧写得更为深刻。 本书这20个故事,大部分都涉及男女间的恋爱这个主题。这是因为在欧洲反封建的斗争中,婚姻自由的斗争是表现得较为集中,也是较为尖锐的一面。同时我们还能通过这些爱情故事,看到莎士比亚所揭露的当时政治、社会生活的丑恶面。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出戏描写的就是一对青年男女为了爱情的理想而对阻碍他们结合的封建制度所进行的坚决斗争。在这个悲剧中,莎士比亚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对爱情自由的扼杀,谴责了家族间世世代代所结下的无原则的宿仇,批判了中世纪僧侣统治下的禁欲主义,同时也歌颂了青年一代真挚热烈、坚贞不屈的感情。《辛白林》揭露了无赖流氓阿埃基摩对于一个美满婚姻的破坏。《冬天的故事》对国王里昂提斯的昏多疑、专横跋扈作了批判。在《一报还一报》中,我们看到了社会的混乱,道德的沦丧。“犯罪的人飞黄腾达,正直的人负冤含屈;十恶不赦的也许逍遥法外,一时失足的反而铁案难逃。”莎士比亚在此作中无情地揭露了当时法律的虚伪性。 《威尼斯商人》所反映的图景就更为广阔,它所揭示的矛盾也更为重大尖锐了。这个故事中的正面人物安东尼奥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势力的商人,反面人物夏洛克一方面是个残酷凶恶的高利贷者,另一方面又是个在民族问题上受歧视的犹太人。他们之间展开的是一场严酷的斗争。它反映了专制王权统治下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之间的联盟,安东尼奥代表的是促使资本主义发展的进步力量;剧本批判了光剥削不生产的封建生产方式的旧式高利贷者——铁石心肠的吸血鬼夏洛克。马克思和列宁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曾多次运用《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和事件来揭露资产阶级玩弄法律条文来对工人进行剥削。在这个戏中,莎士比亚接触到一个极为重大的课题:金钱。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我们时常可以读到他对金钱的谴责。在《辛白林》中,他说:“让一切金钱化为尘土吧!只有崇拜污秽邪神的人才会把它看重。” 罗密欧去买毒药的时候,对那个卖药的人说:“这是你的钱,这才是害人灵魂更坏的毒药。在这个万恶的世界上,它比你那禁售的毒药更会杀人。”太门在倾家荡产、尝到人世炎凉之后,对金钱发出了咒诅:“这东西,只那么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这个戏从金钱关系直接批判到社会罪恶,是莎士比亚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有力控诉。马克思认为《雅典的太门》“绝妙地描绘了货币的本质。”见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引自《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一卷第24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这些故事的背景大部分不在英国。这里有丹麦国王,希腊贵族,摩尔将军或意大利绅士。其实,作品里所反映的都是莎士比亚同时代的政治社会生活的现实。这是因为伊利莎伯王朝的官府对思想控制得非常严厉,镇压手段也极残酷,轻则割掉舌头,重则处以绞刑。像《哈姆莱特》这个戏,就是借丹麦的历史题材来反映当时英国宫廷的荒yin无耻和为了争夺王位而展开的一场尖锐残酷的斗争,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新旧交替的社会的矛盾。《一报还一报》是16、17世纪初叶英国社会生活的缩影。在《麦克白》中,作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