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故事集)_前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前言 (第1/3页)

    前言

    一

    把深奥的古典文学作品加以通俗化,让本来没有可能接近原著的广大群众得以分享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珍品,打破古典文学为少数人所垄断的局面,并在继承文学遗产方面,为孩子们做一些启蒙性的工作,这是多么重要而有意义的事啊!确实也有些人写过这类通俗读物,然而能做到通俗而不庸俗,并且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却如凤毛麟角。究其原因,这里显然存在着这样一个矛盾,即能的不一定肯,肯的又不一定能。换句话说,对古典文学造诣高深、文笔好的作家未必这样“甘为孺子牛”步下“大雅之堂”来从事这种普及工作,而热心人又往往不能胜任。此外,向儿童普及,学识及文笔之外,还须关心孩子们的成长。这就无怪乎1807 年杰出的英国散文家查尔斯·兰姆(1775~1834)和他的jiejie玛丽·兰姆(1764~1847)所合写的这部书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一个独特的位置了。

    流传下来的莎士比亚诗剧共37个——即喜剧14个,悲剧12个,历史剧11个。他们姐弟从中选了20个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把它们改写成叙事体的散文。其中,6个悲剧(即《李尔王》、《麦克白》、《雅典的太门》、《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和《奥瑟罗》)是由查尔斯·兰姆执笔的,其余14篇是玛丽·兰姆改写的。1806年,也就是他们动手写此书那年的6月2日,玛丽在给撒拉·斯托达尔特的信中描绘了姐弟二人写此书的情景:“我们俩就像《仲夏夜之梦》里的赫米娅和海丽娜那样伙用一张桌子(可是并没坐在同一个垫子上),我闻着鼻烟,他呻吟着,说实在写不出来。他总是这么说着,直到写成了又觉得还算过得去。”

    这两位改编者从一开始就为自己树立了一个颇高的目标:要尽量把原作语言的精华,揉合到故事中去。同时,为了保持风格的统一,防止把莎剧庸俗化,他们在全书中尽可能使用16、17世纪的语言。

    兰姆姐弟这部作品的成功,首先在于他们对莎剧都有深湛的研究,两人写得一手好散文,并且具有孩子的眼睛和孩子的心。他们二人对莎士比亚时代的语言和文学都很熟悉。查尔斯写过《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剧作家的作品范式》(1808)、《论莎士比亚的悲剧》(1811)等论文。同时,儿童文学在他们的全部著作中占有相当位置。他们合著过《儿童诗歌集》(1805),玛丽写过《列斯特夫人的学校》(1808),查尔斯写过《红星王和红星后》(1805)。此外,查尔斯还曾把希腊史诗《奥德赛》也改编成故事。自然,他的主要作品仍然是《以利亚随笔》(1823),那是英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最初的范例之一,是用讽刺和感伤的笔调揭露资产阶级社会的矛盾的。

    查尔斯·兰姆出身寒苦。他的父亲约翰·兰姆给伦敦的一个律师当仆役。查尔斯由于口吃,没读过大学,在东印度公司当了三十三年的小职员。玛丽还靠揽些针线活计贴补家用。不幸的是她曾神经失常,亲手杀了自己的生母。查尔斯本人也曾一度进过疯人院。

    在改编时,他们以莎剧中所包含的品质教育为经——自然是按照当时英国的标准,以原作那晶莹如珠玉的诗句为纬。他们紧紧抓住这两个关键。在处理每个诗剧的时候,他们总先突出主要人物和他们之间的矛盾,略掉次要的人物和情节,文字简练,有条不紊。在《威尼斯商人》中,作者开门见山地把安东尼奥和夏洛克之间的矛盾冲突摆了出来。《哈姆莱特》不是像原剧那样先由次要人物出场来烘托,而是马上把悲剧的核心展示出来。在《奥瑟罗》中,作者抓紧了悲剧的每一环节,把一个错综复杂的心理过程刻画得简洁有力,层次分明。

    由于作者善于整理、选择、剪裁、概括,每个故事的轮廓都是清楚、鲜明的。他们虽然很注意简练,然而为了帮助小读者对剧情理解得透彻些,在《哈姆莱特》中却不惜使用一些篇幅去说明王子为什么不马上替他父亲报仇。全书虽然严格尊重原作,为了适应读者的生活经验,在《太尔亲王配力克里斯》中,却把玛丽娜被卖作妓女那段,隐约地用“被卖作奴隶”一笔带过。这些都说明他们时刻记住这部作品是为谁而写的,懂得照顾年轻读者所具备的条件和特殊的需要。

    二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一位伟大的剧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义的代表。恩格斯曾指出,文艺复兴是“人类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进步的革命”莎士比亚生活在中世纪的封建制度正在土崩瓦解、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上升的大转变时代。一方面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愚昧的世界观正在消灭,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的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世界观正在深入人心,人文主义在社会文化思潮中日益占统治地位。人文主义反对封建的社会关系及伦理观念,诸如包办婚姻及禁欲主义,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社会关系及伦理概念,诸如恋爱自由和世俗的幸福。它提倡人道以反对神道,提倡人权以反对绝对君权,提倡个性解放以反对宗教桎梏。从莎剧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伟大的作家在四百多年前所反映的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英国生活。他大胆地批判了封建制度的黑暗与残酷,强烈地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在欧洲文化史上,他是起过很大进步作用的一位巨人。

    在莎士比亚故居里,至今还陈列着一些这位作家的遗物,然而关于他的生平,我们知道的却很少。只晓得他出生于英国中西部沃里克郡艾冯河畔的斯特雷福。他父亲是个商人。他没受过高深的教育,在文法学校里念了几年拉丁文、希腊文和一些中世纪烦琐哲学后,十五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