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七章收官-----取斯里兰 (第3/3页)
过高峰会议,给点面子吧。 张合连一个指头也不用出,着士兵们拿着盾牌,挥动木棒上前迎战。砰砰砰…响声不断,捶人声、呐喊,叫嚣、漫骂声加上双方(没参战的士兵、看热闹的无聊人士)的叫好声在广场上响起。 很快就倒了一地人,到处是哎哟哎哟雪雪呼痛声。帝国军先把造反派的“兵器”打掉,然后打身、打手打脚不打头。 军官向张合报告道:“我们没死一个人,伤了十五人,都是轻伤而已。把他们全部打倒了,可能有个别受了重伤,没有死人。” “好!”张合命归顺的斯国士兵把造反派们打包,送入监牢中囚禁,监舱不够,则关进兵营里。 军事法庭即时召开,法官都是军中的政委、军法官,由于造反派是“现行”证据确凿,不到五分钟就宣判了。 “本席宣判,被告某某某,罪名成立,但恪于没有伤亡人命,没有造成重大财产损失。现判决如下,所有身份为和尚的一律还俗,全部判罚社会服务令三百六十时辰,此乃终审决定,不得上诉!” 判得很轻,对于从犯,社会服务令即为扫大街、栽树挖水沟等公益活动,亦即等于以前的徭役(为官府免费出工)而已。 不过对于二个主犯就大不一样,前大臣拉克什曼与沙拉南加拉和尚,法庭对他们严加鞭鞑,宣布两人要服苦役十年! 没有杀一个人,宣判一出,观看庭审的斯国人齐齐松了一口气,欢声如雷,齐赞帝国判得好! … 庭审后一个星期,更大的一场造反又来了。 也不能说是完全意义的造反,前大臣马拉波纳主持了这次行动“不合作非暴力行动” 佛国人不会明火执仗造反(其实帝国军更欢迎他们动粗),而是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以手纺车对抗帝国军的精良兵器,以精神力量对抗物质力量的运动。 两张在给贾诩上呈的报告上说道:“他们的官员辞去政府中的位置,不再当官,缺乏地方官员,使得政府事务停摆;不肯到帝国开办的学校、佛学院入学,学生罢课;士兵退出现役,不肯当兵;抵制我国商品,不购买我国出产的粮食、食盐、丝绸、瓷器等任何商品,他们自己用手纺车织土布穿用,也不卖给华族任何东西,水果、蔬菜、宝石等商品一样都不肯卖给华族,现在华族全靠库存过活…” 令两张感到焦灼的是陆陆续续有近五万人拥进了阿努拉德普勒,当中有普通民众,前政府职员、前军人,学生、和尚,他们在王宫前进行静坐示威,他们没带兵器,也不攻击帝国军,对帝国军上前捉拿他们根本不作抵抗-----只是帝国军也找到不到地方关押五万人。更糟糕的是他们在烈日的暴晒下坐着,只食用少量的饮水和水果,帝国军在广场上当场烧烤香气四溢,也不能引发他们进食。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只怕会酿成大范围的人道惨剧。 张飞、张合还是首次遇上这种情况,有力无处使,气得他们哇哇暴叫,所幸的是他们的政委相当识事,拼命劝说他们千万不要动用武力,以免与上头“宽仁”斯国的政策抵触,如果乱杀一气,屠杀不抵抗的民众,搞坏佛国气氛,日后史书须不好看! 所谓人命关天,只要没有伤到华族,一切好说,现在斯国人没有进攻华族,帝国实不宜采取激烈手段。 盼星星盼月亮,总参老总贾诩的指示到了,两张大喜,即时照办! 光头、身披着明黄袈裟的原国王,现在帝国国师,皇帝替身的罗摩巴忽被帝国士兵抬到了广场前,斯国人纷纷向前先君行礼。 罗摩巴忽满脸沉重地道:“你们做了些什么啊!看你们做了什么!帝国宽厚行仁义,给大家过上好日子,你们犹不知足,在帝国的统治下,将远胜前朝千百倍,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帝国行仁政,正与佛祖慈悲为怀同出一理!至尊的帝国皇帝陛下,正是佛爷大自在天的化身,你们反对他的军队,亦即反对佛爷,你们还能说是信佛吗?现在反对帝国,死后必下地狱! 听老衲的话,大家散去吧,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帝国已经承诺,大赦所有参与的人,不追究任何罪责。帝国说话算话,大家可以放心。 你们若不离开,只要有一人在,老衲就陪上一天,你们不吃,老衲也不吃!” 言讫闭目口诵佛经不已,广场诸人面面相觑,进退不得。 前大臣马拉波纳和一干领头的造反派跪在罗摩巴忽面前,他们流着眼泪,为先君而哭,为斯国而哭,更为自己而哭。“不合作非暴力行动”根本不可能搞下去了。 罗摩巴忽家族统治斯里兰卡时期,以佛理治国,宽待子民,因此民望极高,民间对罗摩巴忽家族极为信服,他说的意旨是不可违背的! 罗摩巴忽已经大彻大悟,柔声道:“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你们今后,待奉帝国如待奉前朝,不得有误!” 马拉波纳叩头道:“谨遵佛谕!” 擦干眼泪,站起来对广场上拥挤一团的民众道:“既然上佛有谕,我等须当遵从,大伙儿散去吧,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相信帝国绝不食言,大家也知道华族的信誉的!” 人群渐渐散去,天大的风波就此过去。 马拉波纳遵从罗摩巴忽的意旨,出仕帝国官府,维护帝国利益,成为坚定的帝国主义者。有他带头,斯国人与帝国充分合作,最终融入帝国,斯里兰卡成为伟大的中华帝国牢不可分的领土! 帝国手执两把刀,一曰屠刀,二曰仁义,对于不肯投降的敌人,杀光了事!对于肯合作愿投降的外族,仁义待之,何用屠刀?仁义虽无刃,却无往而不胜。 从此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获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