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三国_第一章流金岁月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流金岁月 (第2/3页)

盈利能力,因为帝国要求以分红为主,经营者少了许多想头,踏踏实实经营,不敢搞歪门邪道,这也是为什么大元帝国股市扩容速度不快的原因,每一间公司上市,要确保这间公司是能够盈利的,才能上市。

    帝国政府积极推行儒家的“信”字,从小教育子民要做诚实的人。再推行法家的法律,一旦有人敢在股市上搞鬼搞怪,帝国政府会当仁不让站出来,用严刑峻法的方式,保护弱势团体,保护中小股民,保护全国子民,哪怕你是挣了股民的一个铜钱,也得吐出来,不吐?帝国法庭打得你吐出来,皇帝的政策就是“以民为本”!

    在当时,百姓是纯朴的,就在他们可能被铜臭污染之前,李亦奇作了种种努力,他建立起信用的教育,让帝国有了确实保障的法律和完善的制度:良好、诚实有信誉的政府,法庭独立,不受政府干拢、ICAC(廉政公署)直属中央,乡议局由百姓担任、舆论(报纸)监督。

    预防机制远远比事后处理要好得多,让罪恶处在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下,阳光下,就难以产生罪恶。基本上,帝国的股市运行非常良好,没有出现过股灾,百姓乐意投资入股市。

    青武八年底,帝国内阁在呈交给皇帝的“政府年终工作报告”中指出,顺利完成了国有股减持,帝国岁入四千万两银子(或贯铜钱),人口达到三千八百万,经济运行良好,百姓富裕,生活安定。

    首先是帝国进入了“蒸汽机时代”火车的应用、汽船的使用,蒸汽式纺织机的先后问世,使到物流运输,生产效率产生了空前的飞跃。

    青武七年,有帝国工程史的一件大事!在许昌地区,利用黄河枯水期,帝国政府调来了五万南方铁道兵,连带十万军队、工程师、民工,硬生生地堵住黄河走临时的一条河道,接着,十五万人艰苦奋战,把黄河河底一直挖到见到坚固岩石,然后在岩石上浇灌水泥,建成桥墩,再以蒸汽机为动力,制作吊车吊运水泥板,硬生生地在黄河上架起二座桥,一座八车道公路桥,一座双轨道铁路桥,于青武八年实现通车,从此,黄河天险成为历史!

    (PS:相对来说,机械上容易取得突破,化学则有难度,蒸汽机的技术,李小强回到过去三十年,还造不出来,不太可能。毕竟蒸汽能做功是任何人都懂的,而且中国人聪明,这里是以时间换技术,话说回来,黑火葯有希望实现,但黄色火葯,没有一百年是造不出来的,整个化学体系从公元200到1800年,跨度1600年,绝不是轻易能越过的!)

    黄河贯通,很多河流也相继贯通,没有被征服的只有长江,在长江上造桥工程浩大无比,李亦奇唉叹:它X的,没事弄这么多水做什么!更糟糕的是,这水越来越多了,因为水土保养得实在太好,就连黄河,工部上报的奏折也都说黄河一年比一年的水多!不抓紧时间在黄河上搭桥,只怕日后成本更高!

    建桥后带来了交通方便是难以估计的,人员、物资的快速流动,使得生产效率大大的提升了。

    煤炭的广泛使用,淮西、并州、冀州、豫州各地煤田的大规模开发,既满足了蒸汽机的使用,又减少了树木的砍伐,因为炉温和冶炼效率的提高,使得铸造技术的变革和各类工具的进步显著,钢铁的产量不断上升,还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铁路、公路、机械的的大规模扩张成为可能,新的工艺不断涌现。

    其次,虽然没有对外战争,但李氏王朝的本质是帝国,帝国是什么?就是扩张、吞并的代名词,他暂时不扩张,不过是休养生息,把拳头收回来,为更好的打出去做准备。

    不打仗,不代表帝国在闲着。帝国的经济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在和平年间,军费开支不减反增,军工生产己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帝国的防务采购已成为支持工业生产增长的一个经常性因素。仅青武六、七、八年的三年间,每年下水三十条蒸汽机的战舰,当中有七十条是大型的神盾级战舰。

    帝国的五角大楼疯狂地造舰,各地造船厂除了要应付旺盛的民用蒸汽船的订单,还得又快又好地完成军队的订单,很多船厂成三班倒的加班加点,从白天忙到黑夜,再从黑夜忙到白天,每天都是***通明,人声沸腾,通宵达旦。

    这些船厂,陆续成为私人经营,军费流入社会,拉动经济强劲上升。

    除此之外,心怀不轨的帝国,在和平年间,依旧大量地生产和屯积箭枝、兵器、军火、军装被服、给养、医葯、马车驭具等等,为部队做更漂亮的营区,而且越靠近边界的地方,军事设施和仓库就建得越密集,长长的订购单无所不包,令到股市上的军工企业的股价和你的那根东西充血的时候一样硬!

    除了成品,就连钢锭、筛过的煤块、焦炭、精铜、铅锡也被帝国政府以户部的名义收购,蓄备,民间会缺这些东西?不,一旦战争爆发,军队就会接管所有的物资!

    帝国的股市交投活跃,资金不断流进,甚至连远在地球西方的罗马,都有资金流入,除了股市,还在洛阳,筹建期货市场,首批交易的商品是大米、钢材、铜锭。当然,股市和期货市场都是很原始的,类似于欧美初期的股市和期货市场,没有自动报价机,一切都是手工cao作,非常的简陋,却是财富的源泉。

    在民间,李亦奇放开了缚在中国人身上的智力枷锁,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创造发明不再被视为奇婬巧技,而是财富的代名词,中国人发狂地使用着他们那地球上最聪明的脑袋,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就。

    蒸汽纺织机的广泛使用、出现了机器大生产的萌芽,因为全国一盘棋,从北方得来的便宜的羊毛,让呢绒和毛织品大量生产出来,印染业的发达,使到以前要从海外进口的毛制品受到中土廉价高质产品的打击而全面消失了。

    各种各样的小机械的应用,中国人和外国人喜欢的丝制品生产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国人起码百分之七十的人在夏天穿着丝衣走动,凉爽透气,昔日贵族的用品,成为了广大民众喜爱的普通衣的。

    李亦奇当年从飞船上取来十个古董大钟和一些手表,中国的工匠拆开来,测绘仿制,先后制作出大钟、小钟、怀表,直至青武七年(公元216年),世界上第一个仿制的手表问世,精度也不断提高,初期一天快上一个小时的可笑现象已经成为历史,已经精确到一天快慢不超过十分钟。

    不仅精准,中国人还开动脑筋,金表、银表、钻石表乃至花岗岩石壳表层出不穷,属于名牌的称号:雷达、欧米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