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三国_第二十九章北匈奴祀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九章北匈奴祀绝 (第2/4页)

光中的人们要不将身体缩进盾牌里(帝国军)要不快快机动出去(匈奴人)

    战斗在黑暗中持续,匈奴人乱射一气,还颇有瞎猫捉着死老鼠式收获,帝国军的箭枝有所短缺,坚持不见兔子不撒鹰,不见着人影就不放箭,一见着人影就往死里放箭和投枪,强弩雷射,中者立倒!

    四散的匈奴兵不停地进攻,一直到黎明时分才退去,地面一片狼藉,人尸马尸,到处都是鲜血,人们吵吵嚷嚷,一名士兵一一拐地走着,到处翻看尸堆,见到匈奴人装束的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捅了再说…三名军佬就蹲在一个高逾一人的尸堆旁边进食他们的早餐。

    数据陆续统计起来,报到师部,我军死伤三千五百人,敌军战地遗尸二千五,考虑到敌人带伤的部分,这一场在账面上打成平局。

    受到敌人突击打出这种成绩是可以接受的,帝国军虽然不能上马作战,但他的攻防转换速度非常优秀。在接到警报后,短短的熄灯时间间中,就在匈奴军队进攻前迅速装备好,完善了防御阵地构建,构成环形防御,结果有效抗击了匈奴人的马攻。

    打成这个样子,匈奴人却是不能接受的,他们付出了多大的代价?从诱敌深入到集中精锐部队进攻,哪一样不花费了大力气,却是平局,问题是帝国耗得起他们耗不起啊。

    如今他们的指望就是帝国的后勤跟不上,还有指望冬将军地到来。打败帝国。

    当然不会如他们所愿!

    …

    里海东岸边的朝阳镇,帝国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驻地。

    华英雄正积极部署,将物资、人员源源不断地调往黑海东岸,准备彻底歼灭匈奴人。

    有人给他递上一份急报(所谓的急报是这么一个回事,就是帝国兵部使用“互联网”向接收方显示一份文书,对方照抄),华英雄看了一看,暗吃一惊。沉思起来。

    骠骑将军曹真已经做了他的参谋长,见状向他讨要文件来看,问道:“怎么回事?”

    华英雄交给他道:“你看看吧。”曹真看了,却不好置喙。

    文件写着:“兹着令帝国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华英雄元帅回京述职,由夏侯惇上将担任帝国南方集团军群代总司令。不必当面交接,华英雄妥善将事务交托政委和参谋长后即行。”

    曹真觉得临阵换将确有不妥,但夏侯惇是他的本家,他不能说夏侯惇的坏话。

    曹真一脸惋惜的样子,内心却是暗暗窃喜。

    他心知肚明夏侯惇是来“镀金”的,消灭北匈奴,在(人头、土地)地直接战功上不一定很大,但在政治上影响很大,夏侯惇打过这一仗,四爪青龙元帅肩章必定到手矣!

    他与华英雄都心知肚明。清楚皇帝必定是出于平衡而给夏侯惇这个机会。

    目前帝国有三个元帅,贾诩做过总参谋长。授了第一个元帅职位,他地位超然。主要搞战略决策,没有军队戎马生涯的经历,不直接掌控军队第一线,所以他与其他元帅不能相比。

    从战将升上来的元帅有华英雄和赵云,分别出于本国嫡系和蜀国,而当年魏国加入帝国时,实力雄厚,皇帝一直对魏国将领有所压制。以防他们坐大,因此反倒是赵云得做第三个元帅。现在终于轮到旧魏国体系的人当元帅了。

    华英雄有所不满,他并不担心他不受信任,他不满的是他不能参与干掉匈奴的好事中。

    想归想,他可不敢抗令,他资历老,更应为后辈树立“军人以服从为天职”地典范,否则被朝廷列入恃宠生骄的黑名单中,那就吃不了兜着走了,现在的形势,皇权巍巍在上,造反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

    且不说华英雄悻悻坐上火车返回京城,夏侯惇也是坐着火车赶到里海的总司令部。

    落地后,第一条命令就是将总司令部前移到黑海东岸,由他亲自指挥对北匈奴的最后决战。

    朝中有人好办事,帝国第二皇后曹节以管兵政为主,因此兵部对于夏侯惇的支持不遗余力,大量调配军队、牲畜、装备、物资、民夫给他。

    集中了巨大的人力,不计成本下重赏,三班倒日夜开工,硬生生地抢在冬天前修出了一条从里海通向黑海的轻便铁路,这样一来,运输之方便可想而知,持续增加了匈奴人的压力。

    帝国军从青龙七年下半年,一直纠缠着北匈奴人,穷追不舍,到秋天还大肆放火烧草原(这手如汉将卫青、霍去病干得也不少),造成北匈奴人马匹掉膘,过冬困难。

    即使到了冬天,帝国军依旧没有停止军事行动,派出精干地搜杀队,乘坐雪撬,到处寻找可乘之机,见了小部匈奴人就硬上,找到大部匈奴部族就以杀马、烧掉北匈奴人的过冬草堆为主,拢得北匈奴人不得安生。

    时间进入青龙八年春天,那就不得了(念LIAO)了(念LE)。

    五个骑兵军地部队,有姜维军、太史慈军、马超军、徐庶军和总司令部直属军,加上十五万步兵,十万补充兵马蜂拥而来,后面还跟了二十万民夫。

    夏侯惇想不赢都难!

    更何况,帝国军动用了秘密武器呢。

    …

    青龙八年(公元238,距皇帝神降的182足足有56年)地五月初五,对于人类科学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里程碑。

    那天的天空高爽,蓝天上晴空万里,帝国的将领们来了不少,聚在白蹄山上。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