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_正论解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正论解 (第3/3页)

位,朝夕恪勤,猶恐忘先人之業,況有怠墮,其何以避辟?」孔子聞之曰:「弟子志之,季氏之婦,可謂不過矣.」

    樊遲問于孔子曰:「鮑牽事齊君,執政不撓,可謂忠矣,而君刖之,其為至闇乎?」孔子曰:「古之士者,國有道則盡忠以輔之,國無道則退身以避之.今鮑疾子食于yin亂之朝,不量主之明暗,以受大刖,是智之不如葵,葵猶能衛其足.」

    季康子欲以一井田出法賦焉,使訪孔子.子曰:「丘弗識也.」冉有三發卒曰:「子為國老,待子而行,若之何子之不言?」孔子不對而私于冉有曰:「求,汝來,汝弗聞乎,先王制土,藉田以力,而底其遠近;賦里以入,而量其無有;任力以夫,而議其老幼.于是鰥寡孤疾老者,軍旅之出,則徵之,無則已.其歲收,田一井出獲禾秉,缶米芻藁不是過,先王以為之足,君子之行,必度于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歛從其薄,若是其已,丘亦足矣.不度于禮,而貪冒無厭,則雖賦田,將有不足.且子孫若以行之而取法,則有周公之典在.若欲犯法,則苟行之,又何訪焉.」

    子游問于孔子曰:「夫子之極言子產之惠也,可得聞乎?」孔子曰:「惠在愛民而已矣.」子游曰:「愛民謂之德教,何翅施惠哉?」孔子曰:「夫子產者,猶眾人之母也,能食之,弗能教也.」子游曰:「其事可言乎?」孔子曰:「子產以所乘之輿濟冬涉者,是愛無教也.」

    哀公問于孔子曰:「二三大夫皆勸寡人使隆敬于高年,何也?」孔子對曰:「君之及此言,將天下實賴之,豈唯魯哉.」公曰:「何也?其義可得聞乎?」孔子曰:「昔者有虞氏貴德而尚齒,夏后氏貴爵而尚齒,殷人貴富而尚齒,周人貴親而尚齒,虞夏殷周,天下之盛王也,未有遺年者焉.年者貴于天下久矣,次于事親,是故朝廷同爵而尚齒,七十杖于朝,君問則席,八十則不仕朝,君問則就之,而悌達乎朝廷矣;其行也肩而不並,不錯則隨,斑白者不以其任于道路,而悌達乎道路矣;居鄉以齒而老窮不匱,強不犯弱,眾不暴寡,而悌達乎州巷矣;古之道,五十不為甸役,頒禽隆之長者,而悌達乎蒐狩矣;軍旅什伍,同爵則尚齒,而悌達乎軍旅矣.夫聖王之教,孝悌發諸朝廷,行于道路,至于州巷,放于蒐狩,循于軍旅,則眾感以義,死之而弗敢犯.」公曰:「善哉,寡人雖聞之,弗能成.」

    哀公問于孔子曰:「寡人聞東益不祥,信有之乎?」孔子曰:「不祥有五,而東益不與焉.夫損人自益,身之不祥;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擇賢而任不肖,國之不祥;老者不教,幼者不學,俗之不祥;聖人伏匿,愚者擅權,天下不祥.不祥有五,東益不與焉.」

    孔子適季孫,季孫之宰謁曰:「君使求假于田,特與之乎?」季孫未言.孔子曰:「吾聞之君取于臣謂之取,與于臣謂之賜,臣取于君謂之假,與于君謂之獻.」季孫色然悟曰:「吾誠未達此義.」遂命其宰曰:「自今已徃,君有取之,一切不得復言假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时,齐侯出去打猎,用旌旗招呼管理山泽的官吏虞人,虞人没来晋见,齐侯派人把他抓了起来。虞人说:“从前先君打猎时,用旌旗来招呼大夫,用弓来招呼士,用皮帽来招呼虞人。我没看见皮帽,所以不敢晋见。”齐侯听后就放了他。孔子听到这件事,说:“好啊!遵守道不如遵守职责。”君子都认为说得对。

    卫国的大夫孙文子得罪了卫献公,居住在戚地。卫献公去世后还未安葬,孙文子就敲钟娱乐。延陵季子去晋国时路过戚地,听到这件事,说:“奇怪啊!你住在这里,就像燕子把巢筑到帷幕上一样危险,害怕还来不及呢,又有什么可高兴的呢?国君的灵柩还没殡葬,可以这样娱乐吗?”孙文子从此终身不听琴瑟。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季子能根据义来纠正别人,文子能克制自己来服从义,可谓善于改正错误啊!”孔子阅读晋国的史书,书上记载:晋国的赵穿杀死了晋灵公,赵盾逃亡在外,还没越过国境的山又返回来了。史书写着“赵盾弑君”赵盾说:“不是这样的。”史官说:“你是正卿,逃亡而没出国境,返回来又不讨伐凶手,弑君的不是你又是谁呢?”赵盾说:“唉!《诗经》说‘由于我的怀念,自己招来忧患’,这说的就是我了。”

    孔子叹息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啊,书写史实不隐讳。赵宣子,是古代的好大夫啊,因为法度而蒙受恶名。可惜啊!如果越过国境就可以免去罪名了。”

    评析

    这篇是孔子针对一些人和事发表的评论。“孔子在齐”章赞扬虞人能遵守自己的职责。“卫孙文子”章,延陵季子提醒孙文子身处险境而不知,比喻“燕子巢于幕”,孔子称赞“季子能以义正人”“孔子览晋志”章,看似赞扬董狐是古之良史,实际内心更加赞扬的是古之良大夫赵盾,惋惜他没有越过国境。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