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卷四十二昭二年尽四年 (第9/12页)
焉。食rou之禄,谓在朝廷治其职事就官食者。○与音预。 [疏]注“食rou”至“食者” ○正义曰:在官治事,官皆给食。大夫以上,食乃有rou。故鲁人谓曹刿曰“rou食者谋之”又说子雅、子尾之食云“公膳日双鸡”是大夫得食rou也。传言“食rou之禄”禄即此rou是也。若依礼,常所合食。案:《玉藻》云:“天子日食少牢,诸侯日食特牲,大夫特豕,士特豚。”则士亦食rou。但彼是在家之礼,非公朝常食也。杜言“谓在朝廷治其职事就官食者”以明在官之食有冰耳。下云“自命夫命妇,无不受冰”谓赐之冰,受以归,在家用之也。 大夫命妇,丧浴用冰。命妇,大夫妻。○浴音欲。 [疏]“大夫”至“用冰” ○正义曰:《丧服传》曰:“大夫吊于命妇,锡衰。命妇吊于大夫,亦锡衰。”此传与彼命妇之文,皆与大夫相对,故杜知是大夫妻也。《丧大记》云:“君设大盘,造冰焉;大夫设夷盘,造冰焉;士并瓦盘,无冰。”郑玄云:“礼,自仲春之后,尸、既袭、既小敛,先内冰盘中,乃设于其上,不施席而迁尸焉。秋凉而止。”《士丧礼》,君赐冰亦用夷盘,是当丧之时,特赐之冰,浴讫乃设,故云“丧浴用冰” 祭寒而藏之,享司寒。○祭寒而藏之,本或作“祭司寒”者,非。献羔而启之,谓二月春分献羔、祭韭,开冰室。○韭音九。 [疏]“祭寒”至“启之” ○正义曰:上巳云“其藏冰也,黑牡秬黍,以享司寒”今复云“祭寒而藏之”与上一事而重其文者,欲明献羔而启之,还是献之于寒神,故更使“藏之”、“启之”文相对也。 ○注”谓二”至“冰室“。 ○正义曰:《诗》云:“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四之日,即夏之二月也。告神而始开冰室,始荐宗庙;荐神之后,公遂用之,俱在春分之月。 公始用之。公先用,优尊。火出而毕赋。火星昏见东方,谓三月、四月中。 [疏]注“火星”至“月中” ○正义曰:十七年传云:“火出于夏为三月,于商为四月,于周为五月。”此云“火出而毕赋”谓以火出而后赋之,以火出为始也。《周礼》云“夏颁冰”为正岁之夏,即四月是也,故杜兼言四月。 自命夫命妇,至于老疾,无不受冰。老,致仕在家者。山人取之,县人传之,山人,虞官。县人,遂属。○传,直专反。 [疏]注“山人”至“遂属” ○正义曰:《周礼》“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知山人虞官也。《周礼》“五县为遂”是县为遂之属也。 舆人纳之,隶人藏之。舆、隶,皆贱官。○舆音馀。夫冰以风壮,冰因风寒而坚。○壮,侧亮反。而以风出。顺春风而散用。其藏之也周,周,密也。其用之也徧,及老疾。○徧音遍。则冬无愆阳,愆,过也。谓冬温。○愆,起虔反。夏无伏阴,伏阴,谓夏寒。春无凄风,凄,寒也。○凄,七西反。秋无苦雨,霖雨为人所患苦。○霖音林。 [疏]注“霖雨为人所患苦” ○正义曰:《诗》云“以祈甘雨”此云“苦雨”雨水一也,味无甘苦之异,养物为甘害物为苦耳。《月令》云:“孟夏行秋令,则苦雨数来,五穀不滋。”是霖雨为人所患,谓之“苦”也。郑玄云:“申之气乘之,苦雨、白露之类,时物得而伤也。” 雷出不震,震,霆也。○霆音亭,又音挺,又亭佞反。 [疏]注“震霆也” ○正义曰:《说文》云:“震,劈历震物者。”《释天》云:“疾雷为霆霓。”郭璞云:“雷之急激者谓劈历。”则霆是震之别名。“雷出不震”言有雷而不为霹雳也。下云“雷不发而震”言无雷而有霹雳也。 无菑霜雹,疠疾不降,疠,恶气也。○菑音灾,下同。疠音例。 [疏]“无菑”至“不降” ○正义曰:霜雹即是菑。言无此菑害之霜雹也。寒暑失时,则民多疠疾。疠疾,天气为之,故云“降”也。 民不夭札。短折为夭,夭死为札。○札,侧八反,一音截,《字林》作壮列反。 [疏]注“短折”至“为札” ○正义曰:《洪范》“六极:一曰凶短折”孔安国曰:“短未六十,折未三十。”是短折为少夭之名也。《周礼·膳夫》“大札则不举”郑玄云:“夭札,疫疠也。”谓遭疫疠而夭死也。疠疾,谓民病。夭札,谓人死。故云“夭死为札” 今藏川池之冰,弃而不用。既不藏深山穷谷之冰,又火出不毕赋,有馀则弃之。风不越而杀,雷不发而震。越,散也。言阴阳失序,雷风为害。○杀,如字,又色界反,徐色例反。 [疏]“风不”至“而震” ○正义曰:风不以理舒散,而暴疾杀物;雷不徐缓动发,而震击为害。 雹之为菑,谁能御之?《七月》之卒章,藏冰之道也。”《七月》,《诗·豳风》。卒章曰:“二之日凿冰冲冲”谓十二月凿而取之。“三之日纳于凌阴”凌阴,冰室也。“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谓二月春风,蚤开冰室,以荐宗庙。○豳,彼贫反。凿,在洛反。冲冲,直忠反。凌,陵证反,一音陵。蚤音早。 [疏]注“七月”至“宗庙” ○正义曰:《凌人》:“十二月,令斩冰。”《月令》十二月令取冰,当是即以其月纳于凌室也。《诗》言“三之日纳于凌阴”即是正月矣。不以凿冰之月即纳之者,郑玄云:“豳土晚寒,可以正月纳冰。”言由晚寒故也。上言将欲颁赋“公始用之”知蚤开冰室,唯荐宗庙。何休《膏肓》难此云:“《春秋》书‘雹’,以为政之所致,非由冰也。若今朝廷藏冰,亦不于深山穷谷,何故或无雹?天下郡县皆不藏冰,何故或不雹?若言有之于古者,必有验于今。此其不合于义,失天下相与之意。”郑玄箴之曰:“雨雹,政失之所致,是固然也。国之失政,君子知其大者,其次知其小者。藏冰之礼,凌人掌之,《月令》载之,豳诗歌之,此独非政与?故其小者耳。夫深山穷谷,固阴冱寒,极阴之处,冰冻所聚,不取其冰,则气畜不泄,结滞而为伏阴。凡雨水,阳也。雪雹,阴也。雨水而伏阴薄之,则凝而为雹。雨雪而愆阳薄之,则合而为霰。申丰见时失藏冰之礼而有雹,推之阴阳,知此伏阴所致,亦圣人之寓言也。详载其言者,以著藏冰之礼,不可废耳。”炫谓郑言是也。申丰寄言于此,以谏失政,其雹不是尽由冰也。 夏,诸侯如楚,鲁、卫、曹、邾不会。曹、邾辞以难,公辞以时祭,卫侯辞以疾。如子产言。○难,乃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