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一章 (第2/3页)
太子遇毒未大愈的身子,走路尚且不稳,还常常伴以胸痛发作和狂躁痴呆之症,如何担当得了出宫私巡和跋涉之苦呢?独孤氏只不明白:陛下为何对人隐瞒真相?气恨之余,又担心太子出宫的行踪万一被jianian人访出,在宫外加害他又如何是好?想来想去,独孤氏顿时恍然大悟!原来,陛下对外人隐瞒太子出宫的真相,原也是要暗中保护太子。 机灵的独孤氏当即悟出了:太子眼下一定和娘娘在一起!独孤氏想,娘娘在山上肯定闻听了太子在宫中遇害的真相,才派人把太子接到山上暂避一时灾祸去了。而且,陛下肯定也知晓了太子和娘娘在一起的实情。 独孤氏微微松了口气。太子若真和娘娘在一起,山高林密,外人倒也很难找到他的存身之处。 她仍旧不大放心,当下派了一位亲信,带着自己的书信悄悄出京,赶到少室山觐见娘娘并查访真相。家人很快就带回了娘娘的回信:太子果然在山上。娘娘请夫人和太子妃切勿挂念,又交代太子在山上的实情不可使外人得知。还说眼下太子正在山上以草药气功排毒疗理,待太子元气康复后自会及时归京。 独孤氏见了娘娘的书信,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阿弥陀佛…” 因有慧忍每日早晚的排毒止痛、草药扶理,近几日来,太子更觉神清气爽了些,于是开始跟着众人一起在山间打柴、采蔬,做些简单的体力活。昔日苍白的脸,一经风吹日晒,竟开始显出几分红润来。 武帝因在宫中放心不下太子,隔三差五地派人来到山上问寒问暖,送些补品来。后来听侍卫禀说太子在山间身子骨已经恢复,如今已经能砍柴提水、踢腿练拳时,武帝实在喜出望外。 加之朝中私议纷纷,武帝觉得太子也不能再久耽在外时,便决定微服出京,亲自接太子回宫。 武帝微服赶到山寺时,见绿丛掩隐中,近看是几畦青蔬、数垄豆角,远望是累累野梨、红柿。脚下的山泉穿篱而过,岩下的黄花傍石乍开。再向山脚远处望去,一片粉淡如雪的是荞麦花,半山胭红如霞的是棠梨叶。 武帝不觉怦然心动!果然民间百姓的日子是另一番景致!一时不觉也生出几分禅心来,渴望来世也尝尝做一介布衣平民的宁静滋味…守门的侍卫见陛下到来,惊得急忙跪见,又要进去禀告娘娘。武帝笑着止住了,将随从和侍卫留在寺外,自己一人悄悄进了寺庵。 布衣荆钗的李妃端着一个笸箩,正坐在院中的槐树下拣白果。她一抬头看见进到寺庵一个男子时,先吃了一惊。待认出来客是陛下时,一时竟愣在了那里!武帝数月思念,如今乍见李妃,看她虽未施脂粉,觉得比宫中更清丽可爱了。不觉眼中一热,叫了声:“爱妃…”便顿住了。 李妃喜极而泣,赶忙又拭干了泪,笑吟吟地唤公主来见父皇——贺公主应声而出,见面前竟是数月未见的父皇。她怔了一下,竟像儿时一样奔过来,一边搂住父皇的脖子:“父皇!女儿天天做梦都梦见你…”一边早已呜呜咽咽起来。 武帝两眼也湿润了。他轻轻地拍着公主的背:“贺儿不哭,父皇这不是来看你来了吗?来,父皇看看,朕的爱女瘦了没有?”一家三口就坐在院子的树荫下闲话着家常。李妃忙将平素晒的野果端出来,用细小荆条编成的小筐盛了,还有黄的野梨、橙的海棠、艳红的柿子等鲜果,也一同端了出来。 公主把翰成在少室山顶专为娘娘、公主采制的松萝茶取出来,拿山泉煮沸的水泡了冲在一个小竹茶瓯里,双手捧着递给父皇:“父皇,你尝尝这山茶醇不醇?”见父皇一心品着茶,贺公主又拿了个蒲团放在父皇身边,半跪半坐地斜伏在父皇的膝上,一面仰脸微笑着听父皇和母妃说家常话,一面用小石锤为父皇敲开粒粒饱满的松子儿,剥出仁儿来,放在手中吹净了,放在父皇嘴里。 此情此景,融融亲情,令武帝的心又温暖又软和。 即令受天下人山呼万岁、为群臣叩拜时的皇权威严,也比不上这种自然和亲情的享受啊。 炊烟袅袅后,小院当中的小方桌已摆上了几碟山菜,一阵粥香随风飘来。公主把一碗杂米粥捧给父皇,武帝尝了尝,连声夸道:“朕在宫中这么多年,也没有吃到过这么美味的粥饭!”公主偎在武帝膝边,嘻嘻笑着说:“父皇,这可是女儿亲手舀的谷米熬出来的粥,你可要多吃几碗。”武帝放下粥碗,不觉噙泪道:“娥姿,待我平定南北、海内清平、国家安定之时,立马禅位于太子,也来到这里和你们一起过日子。”李妃深深地望着陛下,咬着嘴唇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她知道他说的是实心话,因为他一向喜欢宁静和自然,喜欢简朴和素食。 晚上,就着当院月光,公主为父皇端上来一铜盆热腾腾的洗脚水。 武帝见那水中有些水草浮着,又闻着水汽有些药香味,便问:“这是什么水啊?”贺公主笑道:“父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