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猪的喜剧 (第2/4页)
另一帮人撵下台!田坊村人事关系复杂得谁也理不清了! 更值得庆幸的是,咱来福老汉社教从没给人提过啥意见,文化革命胳膊上也没套过红套套儿!他不会说话,更不会咬人,谁也不需要他这样的笨佬儿作累赘!这倒好!“咱没朋友,也没敌人!嘹!咱过咱的穷光景。” 穷光景也实在难过。三队今年上来的队长,是众人硬说得拧不过脖子才应承下来的。他只保证自个按时出工,按时下工,至于社员干多干少,迟来早走,他是连看一眼也不看!他在“社教”运动中挨整挨得怯咧!决心再不得罪一个乡党!笨人来福看得出来,队里乱得一窝麻,年底能盼来什么好分配吗? 既然队里靠不住,老汉就得想办法,总得要吃要穿喀!这头母猪啊!盐要从你身上出来,醋要从你身上出来,炭也要从你身上出来呀!… 这一切都能出来!来福满怀信心:凭他养猪的经验,凭他的勤苦经营照料,能成! 拾起草镰,背上草笼,跨开有点僵硬的腿脚,来福老汉从坡上走下来,暮色苍茫了。 一月以后,来福老汉猪圈的栅栏门口,又围着一堆人,一个个把头从矮墙上探出去,就惊奇地叫起来了。 这母猪变得叫人难以置信:老毛老皮蜕掉了,长出一身黑油油的新毛,平直的脊梁下,吊着刚吃饱食而鼓起的肚子,四蹄粗壮有力,在圈里悠闲地散步,让众人欣赏它已经恢复起来的姿容。 来福被挤在旁侧,听着众人的议论,心里是一种胜利者的骄傲吧?没有。想想吧,老汉一天三晌,在别人工间休息抽烟聊天的时光,他爬到沟坎里挖一抱草。要是在河川,他就钻到玉米地里拔草,玉米叶子把老汉的脸皮划得一道道印儿,汗水浸渍得烧疼烧疼。天天有嫩草,母猪能不长吗?他拔来了几样草药,熬成汤水,连着给猪洗刷了七八天,癞癣除治了,老汉自己却累瘦了。 一天三顿饭,来福都是蹲在圈口的半截碌碡上吃的。猪在圈里吃食,他在圈口装着吃饭。当饭碗里的玉米糁的温度凉得可以伸进手指的时候,他就一揭碗底倒给心爱的畜牲了。然后,再去舀第二碗,那才是他真正下肚的食物。 有一天,老汉刚把饭倒进猪盆,转过身,呆住了,呀!老伴正站在身后。 这样浪费粮食,对于他们这个买着高价粮的家庭,意味着什么?老汉惊恐地瞧着老伴,准备承受勤俭的女人理所当然的数落。他看见的是一双贤明而又严峻的眼睛。 “你为啥要瞒着我?” 那音调是痛苦的,来福答不上话来。 “你不能一顿吃一碗饭!” 象一条热呼呼的东西贴在心口,来福老汉感动了,给老伴诚诚恳恳赔笑说:“我只说,从我碗里省出点…一点…” “要省,从咱锅里省!怎能从你碗里…”她的声音颤抖了,没有说出那个“省”字。 来福老汉闪一下眼,顺着围墙就势蹲下去,抬不起头来了。 于是,他的老伴每一顿给锅里多添两瓢水。饭稀固然是都稀了点,给猪从锅里省出细料来… 来福的母猪能不改换容颜吗? 这一天,早饭后,来福喂完猪,走进门,高兴地给老伴下命令:“给我装俩馍!” “做啥?”老伴正在洗碗,头不抬,问。 “到县里去!”来福动手取布兜儿。 “上县做啥?”老伴抬起头。 “好事!”来福笨虽笨,高兴时也会卖关子。 老伴低下头,又叮叮咣咣洗刷着碗筷,一副并不会意的老成持重的神气。 来福弯下腰,压低声儿,对着老伴耳朵说:“引咱那宝贝寻男人去…” 老伴听了,几十岁的乡村老婆的脸红了,说:“老不死的!” 眼看着母猪的肚皮一天比一天鼓胀,奶头擦着地面,肚子表皮明显能看出新的生命在跳动,来福老汉心里又喜又怕,只怕出什么意外。这天后响,看见母猪在圈里不停地拨拉柴草,他知道,这是临产的征兆。 为了防止母猪压死刚生下的猪娃,来福把架子车拉到圈边,铺上被子,守睡了一夜,夜里的露水把被子打湿了,母猪却没分娩。 连着三夜,来福毫不气馁,反倒更小心了。 第四天半夜里,一声又尖又脆的猪娃啼叫,带着欢乐,带着希望,也带着对于勤俭劳苦的主人的安慰,扑到来福的心怀里来了… “啊呀!到底能生!”来福老汉心里最后一层担心的迷雾清除了。 从此,圈里有了十条新的生命在欢蹦乱跳。来福老汉上工一回来,就在圈里清除粪便,垫上干黄土,喂食喂水。 他做完这一切,就蹲在一旁,看那些小家伙在母亲的奶头下乱拱,在铺着干土的圈里撒欢,那叫声比音乐更动听,欢蹦的姿式是最优美的舞蹈,越看越令人心花怒放。 来福突然发现,母猪蔫头耷脑,烦躁地躲避着追逐rutou的猪娃。他一愣,抓住母猪耳朵一摸,啊呀!不好!要是有个三长两短,这里将会出现怎样不堪设想的惨景! 他借了十块钱,淌过已经冰凉的河水,到小镇兽医院买回来兽用青霉素。只有这药退烧好!也快…花得那十块票儿剩不下几毛,母猪总算渡过了劫难。来福老汉好一场虚惊,照管得更加小心了。 老汉的倭瓜脸更显得干瘪了。他自己却丝毫觉察不出,仍然喜滋滋地忙碌着。 “猪离母,四十五。” 三十天刚过,来福老汉看着这些小家伙长得一样姿身。尖耳朵,和县良种站那头公猪——它们的父亲——一模一样。腰身修长,腿杆粗实,像它们的母亲。杂交货真不赖! 连续有五六个乡党来订货了,来福笑脸相迎,满口答应,不敢窝了乡党的头儿! 喝汤时分,最早提出订货的克贤老汉代表买猪户议价来了。 “好说!好说!”来福慷慨地说:“都是好乡党,给几个算几个!” 克贤笑着,说他们在一块私下商量了一下,参考比照集市上的行情:前日县集上最高的猪娃卖十五六块,来福的猪娃值得这个价… “好说好说!”来福仍然笑着“乡党情谊要紧!” “俺们不亏你。”克贤仗义说:“伢猪娃十六块,母猪娃十五块!” 来福明白,由于秋粮普遍减产,本来是涨价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