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卷四十四 (第9/9页)
保年间,任永安王府参军事。显祖在晋阳去世后,提拔他兼任祠部郎中,负责丧事,护送棺木回到邺。干明初,任国子博士。升平原太守,因贪污受贿被罢官。世祖即位后,感念往日的恩宠任他为通直散骑侍郎。琅邪王高俨寻找精通儒学的博士,有关人员推荐了张雕,人们都认为是选对了人。不久任泾州刺史。时间不长,任散骑常侍,再次成为高俨的侍讲,正好皇帝的侍讲马敬德去世,他得以入宫教习经书。皇上很倚重他,任命他为侍读,和张景仁同时受到礼遇,一起进入华光殿,共同讲读《春秋》。加授国子祭酒,假仪同三司,待诏文林馆。 胡人何洪珍深受皇上宠爱,和张景仁结成姻亲关系。张雕和景仁同宗,依附何洪珍,倾心接纳,感情与日俱增,公私事宜,张雕常常给予指点。当时穆提婆、韩长鸾和何洪珍一同事奉皇上,知道张雕是洪珍的谋主,对他很忌恨。洪珍又保奏他监修国史。不久任侍中,加开府,奏度支事,委以重任,言听计从。皇上特别允许他奏事时不用快跑,又称他为博士。张雕认为自己出身微贱,却做了大臣,所以对国事励精图治,有奋不顾身的志向,一心要建立功勋来报效朝廷.,在朝堂上议论得失,不加回避。宫廷中并不急需的花费,大为减省,对皇上身边放纵之徒加以约束,多次抨击权贵,劝谏皇上。皇上也很倚重他,把朝廷大事都委托他处理。他以澄清朝政为己任,意气风发,在朝廷上曾对郑子信说:“当初我刚到朝廷的时候,见到精明干练的唐邕处理事务得心应手,如果说制作行军账簿,我不如他,但要想帮助皇上作尧、舜,身居稷、契之位,那么唐邕就不如我了。”他说话就是这样狂妄自大。 韩长鸾等人担心他会不停干预朝政,暗中想除掉他。正好张雕和侍中崔季舒等人劝皇上到晋阳去,长鸾陷害他,张、崔二人一同被杀。临行刑前,皇上派段孝言去责问他。张雕说:“我本来是一介书生,错误地被选拔做了官,历任两世,常常受皇家的恩泽,官至开府、侍中,宠幸荣耀集于一身。自己常想着即使像微尘滴露那样渺小,也对山海有所裨益,这一次进谏,是我首先提出来的,本意好,却造成了恶果,我的死不可逃脱。希望皇上珍视一切美好的东西,开启视听,多引进像买谊这样的人,讨论治理天下之道,皇上的枧听,不要受到蒙蔽,那么我死了,也像活着一样。”说完就涕泪交流,从容而死,左右侍卫都很同情而钦佩他,时年五十五岁。他的儿子德冲等人被流放到北部,南安谋反时,德冲和弟弟德揭都因战乱而死。 德冲为人谦和礼让,会识别人才,聪明好学,涉猎文史典籍。由于是皇帝老师的孩子,很早就得到表彰提拔。历任员外散骑侍郎、太师府属官,入朝任中书舍人,依例待韶。父亲被杀时,德冲正在殿上值班,亲眼看到了父亲遭受的冤屈和酷刑,大哭着昏倒在地,很久才苏醒过来。 孙灵晖,昼乐逮强人。蕴大儒秘书监塞薮,是他本族的曾祖父。灵晖从小很聪明,有器度。塞茵有一个儿子早死,家中的书籍都还保存着。灵晖七岁时,非常好学,每天诵读几千字,他读书衹读惠蔚亲手抄录的奏章,不求师访友。《三礼》、《三传》都能通晓大义,又去向鲍季详、熊安生请教不明白之处,他所阐发的文义,熊、鲍二人也不能提出异议。被冀州刺史举荐为秀才,策问时成绩优秀,授员外将军。后来由于能阐发儒学,被提拔为太学博士。升任北徐州治中,又改任潼郡太守。 天统年间,皇上命大臣推举可以作南阳王高绰老师的人,吏部尚书尉瑾上表推荐灵晖,召为国子博士,为南阳王讲授经书。高绰虽然不爱学文,对他却很敬重,奏明皇上让他任本府谘议参军。高绰任定州刺史时,他也随同前往。高绰行为放肆凶狠,他衹能默默地替他担心,不能劝阻。南阳王想任命管记马子结为谘议参军,就上表请求改任灵晖为王师,使子结为谘议。朝中大臣认为王师属三品之官,高绰的奏章不合规定。后主在表章上批示,说“可以任用”,并且亲自给高绰回信,同意他的请求。儒士对灵晖受到的恩宠都很羡慕。高绰任大将军时,灵晖以王师领大将军司马。高绰被杀后,不再兼任。自从高绰死后,每到亡七和百曰的祭日,灵晖就常请来僧人设斋,为他念经行道。齐灭亡后不几年,灵晖就去世了。 儿子万寿,聪明机警,博览群书,《三礼》、《三传》都能通晓大义,有文才,尤其擅长诗歌。北齐末年,阳休之征召他为开府行参军。隋时为奉朝请、滕王文学、豫章长史。死时任大理司直。 马子结,他的祖先是扶风人。世代住在西凉,太和年间迁到洛阳。祖父、父亲都是清要之官。子结兄弟三人,都涉猎文学。阳休之在西兖州时,子廉、子尚、子结三兄弟和朝中大臣都写了诗送行,阳休之作了一篇酬答,诗中提到的“三马俱白眉”,就是指子结三兄弟。他由开府行参军提升为南阳王管记,随从高绰到定州。每次高绰出外打猎,一定要让子结骑着马追赶禽兽。子结是儒生,行动迟缓,衣服被挂破了,帽子也掉了,产鳇又哭又叫,让他骑马驱赶,每次王钟不从马上摔下来绝不会停止,直鳇以此为乐。由此二人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奏明朝廷任谘议参军。 石曜,字白曜,中山安喜人,也凭着儒学得以当官。居官极其清廉。武平年间任黎阳郡太守,正好斛律武都出任兖州刺史,武都是丞相咸阳王的世子,皇后的兄长,为人贪暴。先经过卫县,命令从县丞以下人员搜集了几千匹绢送给他。到了黎阳,叫手下人去给石曜和其他县官示意。石曜拿着一匹缣对他说:“造匹缣是老石织的,姑且送给你吧。其他的东西都来自百姓,百姓之物,我一丝一毫也不敢动用。”武都也知道石曜是清廉的儒士,也就一笑而不为难他。石曜着有《石子》一书共十卷,语言很通俗。后来去世时任谯州刺史。其他事迹史书上没有记载。 赞曰:大道已经隐没,惟有遵循名教,凭其建国,凭其立身。皇帝一心图谋霸业,儒风不能保持纯正,礼教之所以没有衰退,全靠儒士发扬光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