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卷四十四 (第5/9页)
[一二] 张雕 北史卷八一作"张雕武",序作"张雕";本书卷八后主纪补武平四年十月作"张雕虎",通志卷一六齐本纪作"张雕虎"。钱氏考异卷三一、卷四○都有说。其人本名雕虎"雕"通用,本书和北史避唐讳或去"虎"字,或改"虎"作"武"。其作"雕虎"者后人所改。 [一三] 举冀州刺史秀才 北史卷八一孙灵晖传"冀州"下无"刺史"二字。按文义或衍"刺史"二字,或是"冀州刺史举秀才"之误倒。 译文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儒家这些人,大概来源于司徒之类的官员,是协助国君谐调阴阳,实行教化”的。圣人扬明天道,树立人伦,所以古代的先哲都尊奉儒学。 高祖出生在边疆地区,在军旅之中成长,正赶上魏代天下大乱,尔朱荣残暴之时,道德败坏,礼乐颓废,高雅的音乐行将灭绝,祭祀不能正常进行。高祖树起义旗,消灭各地割据势力,使君臣纲常得以正常,上尊下卑得以恢复;他自己也英名远播,大权逐渐集于一身,国家政权,垂手可得,但高祖仍然立北魏的宗室为帝,重新使天下稳定,这难道不是恪守名教,使人们感染仁义的风气吗? 当时国家战事频繁,高祖连年在外征战,虽然学校教育体制没有时间健全,但儒家之道时刻记挂在心上。魏天平年间,范阳卢景裕和堂兄卢礼在当地起兵作乱,高祖赦免了他的罪行,把他安置在宾馆裹,用经书教授太原公以下的人员。量裕死后,又让赵郡李同轨继续从事这项工作,他们两人都非常受到皇上重视,待为上宾。同轨死后,又征召中山张雕、渤海李铉、刁柔,中山石曜等人相继成为诸子的师友。到了天保、大宁、武平三朝,也都引进名儒,传授皇太子和诸王经学儒术。 但是从国家建立,一直到末世,仅有济南王作太子时,本性聪明,很用功,学到了儒学,其他人都骄横傲慢狠毒,动不动就违反法度,日积月累,最终默默无闻。就如同在冰上镂花,在朽木上雕刻,以没有丝毫用处而告终,都是有自身的原因的。帝王家的子孙,本来就贪图安逸,又不注重遵守行为规范,纷纷向放荡不正的邪路上走。他们如果不是生而知之,有极高的智慧,在宫中有声色之娱,在外有犬马渔猎之好,岂能做到入则切实实行儒学,出则舆贤人作朋友呢。徒然有好的老师,却没有可供雕琢的人才。下面的人也效法这种情况,如同风吹草低一样,所以王公贵族之家,很少听说有学习用功的。如果贵族子弟都能用各种经书丰富自己,就可算稽山上的竹箭,加上了羽毛,高官厚禄俯拾即是,断然无疑。然而在北齐一朝,有时就失于保守,师、保、疑、丞的官职衹能授予有功劳的贵族,国学博士徒有虚名,仅在国子监裹,有几十个学生而已。这种状态还想要官吏正派、国家长治久安,难道能做得到吗?贵族之弟以经学闻名而当官的仅博陵崔子发、广平宋游卿而已,除此之外就不值一提了。 幸而国家朝政宽松,整天无事可做的人,占了十分之九。所以手捧着经书来求学的人,遍及乡村城邑;背著书箱走上仕途的人,也不远千里而来。学生求知毫不懈怠,老师循循善诱。学生到乡村寄食为生;在桑梓树下稍作休息,动不动就超过上千人。根据燕、趟地区的风俗,这类人更多。按照北齐的制度:各郡都设立学校,设置博士助教讲授经书,学生都被迫进入学校充当生员,名流和豪富人家的子弟却都不听从调派。学校的学生并非真心喜欢读书,所以他们根本不关心书本,又经常被州郡官吏驱使。即使有人懒惰不好好读书,也没有人加以处罚,这种局面都是由于皇上不喜欢读书造成的。各州郡奉命考察孝廉,博士、助教和游学的生员中凡是通解经书的,都有资格被推荐选拔。十条考试题,祇要答对其中的八条,就给予九品出身,成绩优异的还可以破格提拔。 所有研习经学的诸生,大都出自魏末大儒徐遵明的门下。徐遵明在河北讲授郑康成注的《周易》。他传给了卢景裕和清河崔瑾,卢景裕又传给权会,权会传给郭茂。权会很早的时候就来到了京城,郭茂经常在他门下教授。此后,能讲解《周易》的学者大都出自郭茂的门下。河南和青州、齐州地区的儒生大都学习王辅嗣注的《周易》,但从师学习的人比较少。北齐时的儒生,很少有学习《尚书》的,徐遵明对《尚书》也很精通。他从师于屯留王总,然后传给了浮阳李周仁、渤海张文敬和李铉、权会,都是郑康成的注本,并不是古文《尚书》。乡里的读书人都没有见过孔注《尚书》。武平末年,河间刘光伯、信都刘士元发现费彪作的《义疏》,于是人们开始留意古文《尚书》。儒家经典中以《诗经》、《礼记》、《春秋》最流行,许多读书人都能兼通。《三礼》都是徐遵明传授的。徐传给李铉、沮俊、田元凤、冯伟、纪显敬、吕黄龙、夏怀敬。李铉又传给刁柔、张买奴、鲍季详、邢峙、刘昼、熊安生。熊安生又传给孙灵晖、郭仲坚、丁恃德。后来能通解《礼经》的大都是安生的学生。诸生都能通晓《小戴礼记》,能同时精通《周礼》、《仪礼》的占了十分之二三。精通《毛诗》的大都是魏朝博陵刘献之的学生。刘献之传给李周仁,李周仁传给董令度、程归则,程归则传给刘敬和、张思伯、刘轨思。以后能讲解《诗经》的大多出自二刘门下。河北能通解《春秋》的,都使用服子慎的注本,也是徐遵明传授的。张买奴、马敬德、邢峙、张思伯、张雕、刘昼、鲍长暄、王元则都学到了服注的精髓。另外还有卫觊、陈达、潘叔度,虽然不是向徐遵明学习的,但也能达到通解的程度。另外姚文安、秦道静开始也学服子慎的注本,后来又兼带讲解杜元凯注本。河外儒生都学习杜氏的注本。对《公羊传》、《谷梁传》,都不太留心。《论语》、《孝经》,各人都要通习讲解。像权会、李铉、刁柔、熊安生、刘轨思、马敬德等人都是自己注疏典籍。虽然是专门的学业,但也都是粗略地研习。 本书收录的儒生,有的终身生活在魏朝,有的仕途不顺,即使名气可以独成一家,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