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腐蚀 (第6/8页)
聪明过度的折磨。 一个多星期以后,长长的电文,从收报机中泻出。不言而喻,发来的是论文电稿。 王璁迫不及待地看着电文。在论文标题之后,照例是作者的姓名。尽管王璁聪明过人,这一次却万万没有料到,名列首席的不是杜微,不是方爽,不是王璁,竟然是李丽! 像闪电一般,在王璁的眼前浮现着一位姑娘的倩影:脸色红润,鼻子小巧挺直,嘴唇微微噘起,一对黑宝石般的大眼睛,一头棕黄色的波狼形烫发…王璁对她是那么熟悉,一度把整个身心交给了她。然而,经过六个春秋,他淡忘了… 王璁的眼睛睁得大大的。他没有想到,杜微和方爽还一直牢记着她,把她的名字放在第一个。 王璁的视线重新落在电文稿上。在李丽之后,写着另三位作者的名字,顺序为杜微、王璁、方爽。 这又使王璁的心猛烈地颤动了一下。尽管他很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够排在方爽之前,但是他很难置信从沙漠中发出的论文稿上会是这么排列的! 王璁一字不漏地读着长长的论文。他是内行,一看就知道论文的内容很扎实,条理清楚,数据详尽,没有“留一手”的痕迹,这使王璁深感满意。论文中以显著的地位提到了李丽,称颂她是烈性腐蚀菌的发现者,世界上第一个明确描绘了烈性腐蚀菌的形态的人,第一个指出了烈性腐蚀菌不能腐蚀金属钛。她的这些发现,为尔后的研究工作开辟了道路。论文建议把烈性腐蚀菌命名为“李氏菌”以纪念这位为此而献身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 王璁把论文一连看了三遍,论文的执笔者是方爽。王璁除了根据杜微教授的意见,补充了化学合成部分的内容之外,其余的一字未改。他把论文译成英文,送去打字。 论文的英文打字稿送来了,王璁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那行作者名字上,自言自语道:“李丽已成故人,放在首位无碍。杜微放在第二位,理所当然。至于我放在方爽之前,原文如此嘛!” 王璁一边得意,一边自我安慰。 一切,都如愿以偿。 尽管王璁也曾出过国,不过,由于他资历浅,在国际会议上只是一名普通的代表而已。然而,这一次今非昔比。他,成了红极一时的新闻人物。他的形象,出现在报纸上、电视荧光屏上、电影银幕上。 “王——征服太空恶魔的英雄”“王——像钛一样不畏腐蚀的人”“王——开创了微生物学的新纪元”“王——太空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国外报纸用大字标题,向读者介绍了尊贵的王璁先生。王璁看到这些报道,心花怒放,他从未享受过这样高的荣誉。然而,当他一想到沙漠,他的炽热的心一下子就冷了,他有一种说不出的空虚感。荣誉与虚浮,交织出一张花色复杂的感情之网。多少年来,王璁日日盼,夜夜盼,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闻名世界,想不到这一天果真到来时,他的内心却又隐隐地感到痛苦。 雪花般的宴会请帖,向王璁飞来。王璁一天出席三次宴会,还应接不暇。 在世界微生物学会主席约翰逊举行的私人宴会上,他在跟王璁频频干杯之后,半开玩笑地对王璁说:“王先生,你考虑过没有?也许,你们的这一成就,会获得世界科学奖金!” “哦?”王璁吃了一惊,这是他从未想到过的。 “真凑巧啊。”约翰逊眯着碧蓝的眼睛,双眉一扬,笑嘻嘻地说“世界科学基金会规定,如果某项获奖成果是由许多人做出的,至多只能有三人获奖。获奖是莫大的荣誉,可是常常由于只能三人得奖而引起一场纠纷。用你们中国人的话来说,叫做‘摆不平’。你们这项研究,正巧是你和杜先生、方先生三人合作,将来三人一起获奖,不会有什么纠纷。王先生,让我冒昧地为预祝你获得世界科学奖金而干杯!” 真是“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学会主席随便说说的话,深深地印在王璁的脑海之中。尽管王璁也了解,一年一度的世界科学奖金是由S国科学院在极为秘密的会议上评定的,不仅获奖者本人事先不知道,外国科学界人士也无从预闻。约翰逊的话,当然是酒后闲聊罢了。不过,这几句话却提醒了王璁——那篇还没有交出去的论文打字稿上,印着四个作者的名字!王璁在作学术报告时,虽然谈到了李丽为此而牺牲,但是谈到研究工作时,只提到了杜微和方爽。这样,约翰逊当然以为论文的作者是三个。 深夜,王璁穿着羔皮软底拖鞋,在宾馆的打蜡地板上来回缓缓踱着。他低垂着脑袋,紧皱眉头。 桌上,摊着论文打字稿,还有一瓶刚买来的退色灵药水。 讲学将于明天结束,论文必须在明天交出。王璁很庆幸,约翰逊在今天提醒了他。 王璁收住了脚步,在桌子前坐下。论文上,清楚地印着四位作者的姓名:李丽杜微王璁方爽 王璁手里拿着退色灵药水,瓶塞下插着一支毛笔。这支笔朝谁的名字上一涂,转眼之间,谁的名字顿时就会从纸上消失。 去掉谁的名字好呢? 去掉杜微,去不掉,也用不着去掉;去掉自己吧,当然不可能; 刷掉方爽吧,嗯,这正是自己所希望的。不过,方爽去不得!去掉了方爽,显得自己太露骨了,会惹麻烦的。把方爽的名字排在自己的大名之后,已经算是很委屈他了;想来想去,唯一可以去掉的,只有李丽! 看到李丽的名字,王璁的脑海中又浮现出姑娘爽朗而迷人的形象。 王璁记得,当李丽考入滨海大学生物系的第一天,他就对李丽产生了好感; 王璁记得,他借解答难题和指导实验,逐渐接近李丽,而又不敢吐露真情。那时,这种“热水瓶”式的单相思,曾多么痛苦地折磨着他;王璁记得,当李丽终于发觉他在暗暗地爱着自己,投来羞涩的目光时,又曾使他感到多么兴奋; 王璁记得,在李丽毕业时候,他曾千方百计把李丽的名字写入留校名单,而李丽却坚持要到边疆的宇航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