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第6/8页)
上元二年四月十三日,太子弘遇鸩而亡,年仅二十四岁。太子暴毙的消息传到合壁宫时,高宗的脸上显露出一反常态的冷静。御医的查验报告很快送达高宗的案前,太子弘似乎是死于酒后的急腹症。高宗李治对医术一窍不通,另外他对太子死亡的真相看来也已没有什么兴趣,即便他对御医的诊断存有疑心,他也没有降旨对此事进行彻底的调查。 在场的宫女和宦官对皇帝陛下表现出来的冷漠或克制感到大惑不解,他们甚至难以从他脸上觉察到哀伤的痕迹,末了,高宗李治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 “是我杀了太子啊…”没有人知道高宗皇帝如何度过了这个仲春的夜晚,但是第二天一早,当高宗衣冠不整,神智恍惚地来到殿内上朝时,他仿佛在一夜之间就变得衰老不堪了。 高宗摇摇晃晃地来到御座上坐下,没有理会陪坐在一边的武则天,他俯懒地对殿内的大臣看了一眼,随后说道: “朕自从继位以来,一直遵循先帝遗命,以图大唐天下平安昌盛。怎奈李治德浅才疏,至于朝中灾乱迭出,家祸屡现,朕昨晚思虑再三,决定将皇位让给至仁至德的武皇后…” 朝中文武大臣闻听,莫不大惊失色。他们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武则天也没有想到高宗居然会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说出这样的话来,他无疑是在向群臣暗示,太子弘是为自己所杀… 一位大臣流泪上前奏道:“陛下,太子暴亡,是我等辅佐无功,陛下如此自责,让臣等无地自容。臣恳请皇上为江山社稷着想,收回成命。” 高宗古怪地笑了一下:“如果大唐帝国注定要灭亡,那就让它亡了好了…” 高宗一言既出,朝中大臣立即放声恸哭。武则天见状,赶紧说道:“因太子新丧,陛下心中极度悲伤,以至神智恍惚,臣等故且退下。” 高宗反驳道:“朕现在比什么时候都清醒,只可惜,有些事情朕明白得太晚了。” 武则天见局面眼看着难以收拾,便下令退朝。 六 太子弘的突然死亡将武后与高宗的第二个儿子从幕后推到了前台。雍王贤健壮英武,外表看似稚拙爽直,但内心却曲折多疑。长期以来,宫中和坊间早就流传着这样一则轶闻:雍王贤并非武后所生,许多年前暴毙的韩国夫人才是他真正的母亲。不管贤是否笃信这一传闻,韩国夫人、魏国夫人、武敏之的先后死去毕竟使他对母亲有一种天生的惧怕。在兄长弘为太子的年月里,武后除了在每年的节庆日派人送来几封“劝进”的书信外,平常很少注意到他的存在。 雍王贤既无政治野心,又无出人头地的非分之想,他白天在筵经院编修《后汉书》,到了晚上就时常与宫女和宦官们纵酒狎戏,欢宴竟夕。 现在,随着弘的死去,在他与母后之间,一道幕障被悄悄拆除了。经验和敏感使他意识到,太子弘的死显然是源于他一厢情愿的幼稚的理想,源于他为父皇过于倚重。如今,他既已继立太子,前车之鉴促使他不得不处处小心,事事提防。 贤平常在宫中曾熟读者庄著述,深知无为独处的道理。因此,他在当上太子之后,几乎将全部的精力都用来对付可能会降临的灾难。不久之后,太子贤的防微杜渐简直到了病态的地步。武则天曾多次让他离开长安前往洛阳,协理朝政,他总是借故推倭,留在长安,做出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凡是武后所赐的美食佳酿,他一概弃之不用,其中的理由似乎非常简单:韩国夫人、魏国夫人以及原太子弘的暴亡都是因为吃错了什么东西…另外,为了防备不测,他暗中吩咐左右亲信将一些武器藏入马厩,这样,一旦宫中有变,他也不至于束手就擒。 不过,高宗皇帝看来对太子贤的心思一无所知。现在,李治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难行帝王之实,前些年武则天的“建言十二事”刊布之后,她又召北门学士修撰典籍,天下臣民对武后独揽朝政似已习惯。李治也许只有将希望寄托在太子身上。这种希望是盲目的,对太子贤来说,它往往是杀身之祸的前兆。这位昏聩的老人时常派人给太子贤送来嘉奖诏书,仿佛存心跟自己过不去。什么“贤于处决”啦“敏于利害进退”啦,尤其使贤胆战心惊是如下一些文句:“深究经史之奥妙,开发圣贤之遗范,宽仁有王者之风…” 有一次,太子贤在与自己的老师,太子洗马刘纳言闲聊时曾这样说道: “倘若我日后得到皇位,必拱手相让。” 刘纳言听后不禁问道:“莫非太子心中隐有不安?” 贤笑道:“我的安全感如果丈量出来,它只有六百五十里。” 刘纳言知道,太子所谓的六百五十里是暗指长安和洛阳的距离,言外之意非常明显。 太子贤没有想到的是,母后武则天对他一直非常钟爱。在武后的几个儿子之中,她内心对贤最为赏识,她虽然不像高宗李治那样溢于言表,但太子贤的强健的体魄和能骑善射的习性让她颇感欣慰,她仿佛从他身上又一次看到了当年太宗皇帝的影子。对于一心推行新政的武后来说,聪慧好动的贤不仅不会像弘那样成为儒教的牺牲品,相反,也许他能成为自己未来的帮手。 不过,自从弘死后,贤的一系列反常举动很快就引起了武则天的警觉和不安。她知道,贤之所以故意躲着自己,完全是因为他听信谣言的结果。眼看着母子亲情日益殆危,武则天不得不在繁忙的政事中几次派人前往长安,急召太子来洛阳,试图澄清事实,消除隔阂。但太子贤照例推延,一封封书信石沉大海,她派人送去的食物和布帛,太子亦分毫未取。武则天渐渐产生了这样的疑虑和猜测:莫非太子贤另有图谋? 大太监魏安死后,素信巫术卜卦的武则天以为病中的高宗求寿为名,将一位名叫明崇俨的道士召入宫中,官补正谏大夫。这个人的出现几乎立即导致了武后与太子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明崇俨也许看出了武后与太子之间的隔膜,有一次,他在武后的床边对她进言:“我曾见过太子贤的面相,他骨骼峥嵘,薄福多难,日后难继大位,倒是英王哲和殷王旦颇有帝王之相…” 明崇俨的一席话显然加深了武后对太子贤的忧虑,但她依然没有放弃让贤回到自己身边的努力。几个月之后,武则天利用一次返回长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