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章海上奇人录 (第2/5页)
罗兰》的一份厚礼,是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 他简直要等不得地马上再见到张爱玲,当面告诉她这个好消息。 可是一直等了一个星期,她才再次登门——大概是以为他要抽时间看完她的小说,怎么也要至少等一个星期之后吧——当他告诉她《紫罗兰》复活的消息,并说决定把这两炉香在《紫罗兰》上发表时,她十分高兴,再次说:“我母亲,还有我姑姑,从前都是您的读者,一直都有看《紫罗兰》,还有《半月》、《紫兰花片》。当时母亲刚从法国学画回国,为您的小说流了不少眼泪呢。” 听她再次谈起母亲,周瘦鹃也只有礼貌地问:“令堂…也在上海么?” “她前些年去了新加坡,先还通信,可是从前年十二月八号太平洋战争后就再没消息了,前不久听见人说,好像是去了印度,也不知真假。” 张爱玲的脸上又流露出那种惯常的忧戚彷徨之色,她的生命中,永远围绕着这样茫茫的威胁,无论阳光照在哪里,伞下的阴影总之一路跟着她,躲也躲不开。 然而《紫罗兰》复刊以及周先生愿意发表自己的小说这件事,怎样说来也是生活中的一缕阳光吧,至少也是窗外的阳光,便走不进去,也是看到了那一片太阳金。 这天回到家里,张爱玲眉飞色舞地向姑姑说起谒见周先生的过程,言语间难禁得意之色。 张茂渊也笑了:“被人夸两句,便这么高兴?”想一想又说“周先生是名人呢,肯这样对你,也的确难得,该好好谢谢人家的——请他来家喝顿茶可好?我也借你的光,见见我从前的偶像——真是看了他不少文章呢。” “请他来家里?”爱玲一愣“不知道人家答应不答应。” “答不答应,问问不就知道了。礼多人不怪,就是不答应,也是我们一片心意,至少人家知道你心里是感激的。” “也是。”爱玲心动起来。 她想起八岁时,mama第一次从国外回来,很喜欢看小报,看鸳鸯蝴蝶派的旧小说。那时《小说月报》上正登着老舍的《二马》,杂志每月寄到了,黄逸梵坐在抽水马桶上看,一面笑,一面读出来,她也靠在门框上笑。 ——直到现在她也还是喜欢《二马》,喜欢着mama的喜欢,喜欢着听mama读杂志的那喜悦的记忆。虽然老舍后来的《离婚》和《火车》全比《二马》好得多,但她仍是执著于最初的喜欢。 周瘦鹃的《恨不相逢未嫁时》、《此恨绵绵无绝期》,也是那个时候接触到的。 还有父亲,也是喜欢章回小说的… 姑姑的话仿佛把尘封的记忆搅动了起来,搅得满天烟雾,温馨而陈旧的烟雾。 她的心柔柔地酸酸地牵动。 说做便做,当晚便又匆匆跑去周家,郑重其事地邀请周老师及师母“光临寒舍”——“想请老师参加我们举办的一个小小茶会。” 见她这般热情稚气,周先生倒笑起来,一口应承说:“好呀,不过不是今天,等《紫罗兰》创刊号出版,我拿样版去瞧你,就不算空手上门了——省得办礼。” 果然隔了不久,周瘦鹃便拿着《紫罗兰》的样本亲自登门了——夫人因为家中有事,未能同来。 说是“茶会”其实只有他一位客人,主人倒有两个,就是张茂渊和张爱玲姑侄俩。茶是牛酪红茶,点是甜咸俱备的西点,精美洁致,连同茶杯与点碟也都是十分精美的,可见主人的用心与重视。 牛酪红茶,当然是用西式茶杯茶碟,可以想象雪白瓷碗里,血红茶汁上浮着白而轻的奶酪,一点点化开,如云雾缭绕,那是一种心境。 周瘦鹃且清楚地记得,张爱玲的客厅亦是洁而精的,壁上挂着照片,爱玲指着其中一张说:“这就是我母亲。”孺慕之情溢于言表。 因为她是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母亲,周瘦鹃也不禁认真地将照片看了又看,那是一位丰容盛髻的太太,轮廓分明,有点像外国人。他看得出,面前这位天才少女对母亲的爱是一种近乎宗教般的崇拜,并且深受影响。 他们谈文学,也谈园艺,张爱玲拿出《二十世纪》上自己写的那篇《中国的生活与服装》请老师指教,羞涩地说:“插图是我自己画的。” 周瘦鹃不禁惊讶,赞道:“原来你的英文这样好,美术也好,画笔很生动。” 爱玲嘻嘻地笑了,完全是个得了老师夸奖的好学生。 ——毕竟只是23岁的女孩子。 23岁,是一个女孩子最好的时光,是一朵花开在盛时,喝饱了水与阳光,刚刚脱去局促与羞缩,而又未来得及沾染半分尘埃与雾气,开得兴兴头头,香得清纯正大,仿佛整个世界都是她的。 2 23岁的张爱玲,年轻,飞扬,才思如涌,盛名如花,虽然早已深谙世事沉浮,人情沧桑,却还不谙爱情的苦。怀抱着无数关于爱与理想的美梦,期待地走过生命的每一个转角,小心地打开各式镶金嵌玉的潘朵拉匣子,不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看到什么——寿怡红群芳开夜宴,轮到黛玉抽签,心里暗暗祈祷:不知道还有什么好的留给我?是“只恐夜深花睡去”还是“开到荼蘼花事了”?是“竹篱茅舍自甘心”还是“日边红杏倚云栽”? 她那样毫无准备地红了起来,一红冲天,不可收拾,便如同她笔下的杜鹃花“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从墙里烧到墙外,烧红了孤岛的天空。 上海文坛的1943、1944两年被称为“张爱玲年”《第一炉香》连载未完,她的才情已经引起了整个上海滩的注意;《第二炉香》的发表,更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接着是《茉莉香片》,是《心经》,是《倾城之恋》、《琉璃瓦》、《封锁》、《金锁记》,都是这样的奇思构想,异香扑面;《到底是上海人》、《洋人看京戏及其他》、《更衣记》、《公寓生活记趣》、《道路以目》、《必也正名乎》,又都是这样的清新醒目,鞭辟入里,不能不叫人一则以喜,一则以惊:这横空出世的女子太像一个传奇了! 而这期间,她也阴差阳错地先后认识了许多个堪称“传奇”的人物——周瘦鹃自然是第一位;柯灵是第二位。 柯灵原名高季琳,是鲁迅的同乡,浙江绍兴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跟随老师来上海办报,在南阳桥杀牛公司附近租了间旧式弄堂房子的前楼,在报摊上订了《申报》和《新闻报》做资料,联系了一家印刷厂,一个报贩的小头目,就此开张,办了份《时事周刊》,只出了五六期就太太平平地寿终正寝,连一点泡沫也不曾泛起,然而柯灵却就此走入了办报人的行列。 初见张爱玲那年,他刚接手著名报人陈蝶衣成为《万象》杂志的主编。自看到《紫罗兰》上张爱玲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