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别在应酬时才娱乐 (第1/3页)
别在应酬时才娱乐 “天哪,这是新歌吗?”我问。 “噢,”别人的脸色有点尴尬, 很怕冒犯你的样子, “还…还算新啦,不过是两年前的而已…” 一个忙人的切身之痛,在他偶尔上KTV时,你可以感觉得到。 上个星期和以前的工作伙伴们上KTV,实在让我“懊恼不己” 首先,发现电视里出现的每一首歌都很陌生。“天哪,这是新歌吗?”我问。“噢,”别人的脸色有点尴尬,很怕冒犯你的样子“还…还算新啦,不过是两年前的而已…” “这些歌我都不会唱,也…也没听过,你们怎么都会?” “别难过,不要紧,”有人马上出言“安慰”:“这跟年纪无关,你太忙了,哈哈哈!”这叫自取其辱的问题。 一腔热血已经被敏感的“年纪”浇熄后,又有人乘胜追击:“喂,你怎么不唱啊?先前你不是夸口说自己是歌后吗?来,看看点歌排行榜…” 我从第一名看到第一百名,发现自己只会唱两首副歌。“只会唱副歌的人,到KTV是不是只要交一半钱就好?”我开玩笑说。 “没关系,我来帮您点好了,《小放牛》会不会唱?” 我差点把桌前的杯子“不小心”洒到他头上。《小放牛》?那是我幼稚园毕业公演的表演戏码,分明是把我看扁了,太可恶了。 《伴皇帝》?《王昭君》?不知死活的七月半鸭子还继续问下去… 看我的脸色由白转绿,自以为年轻的发言人终于暂时停止流行炮攻击,问:“那‘就在今夜’你会唱吧?听我大姐说,你们读书的时候这首歌很红…” “对对对,”我连忙说“那时候我正在念小学吧…” 所有怀疑的眼光毫不留情的射向我。 “别难过啦,你保养得很好。”有个微弱的声音自以为是的说。 我得到一些感想:一、别偶尔才上KTV,不然你干脆就一辈子不进KTV,否则你会有沉重的无力感。二、别跟年龄有断层的人KTV——否则有人唱《南屏晚》你会很无趣,想笑不敢笑,会得内伤;有人唱《无印良品》,你以为是识货的以为商店名,别人会得内伤。三、别跟每一首歌都会唱的人上KTV,他们只是需要听众而已… 我是不是太忙了呢?从KTV回家之后,我面临前所未有的挫折感、落伍感与自卑感。 狠,别偶尔才上kTV,别忙到娱乐只是应酬啊!我又对自己说。 守望而不相助 只求自己茶余饭后开心, 对他人处境缺乏积极的关心, 常是我们对付邻里的生活哲学。 到林口的朋友说,白宅在白晓燕案发后很热闹,有人专程包游览车前去,门口也有些小贩在卖香肠摆小吃摊,偶然成为北台湾另一观光重点。 “唉,台湾人真是懂得守望而不懂相助。”他说,我有同感,淡淡的嘲讽之中,有沉重的无奈。 前往参拜的人潮中,当然有人怀着感同身受的悲哀而去,但看热闹的,何处不是大有人在?就跟警方开的检举专线一样:固然有人是真的想提供报案线索,但恶作剧的电话也不胜枚举。这种只想在无聊时“凑一脚”的行为,只求自己茶余饭后开心,对他人处境缺乏积极的关心,常是我们对付邻里的生活哲学。 从小我们看了太多“守望相助”的标语,事实上,我们常常只做到“守望”而不相助。街道邻居的老公打老婆,你一定告诉你的朋友、爸妈、办公室同仁说,你家邻居有婚姻暴力“耶”但你从不会出力或出口管一管人家的“家务事” 以此类推,邻居的小孩被打得哇哇叫,也是人家的“家务事”;邻居的老公有外遇,你不知不觉成为“压力团体”——有位走过婚变的女子说,在处理外遇事件时,她最痛苦的是知情的朋友和邻居三不五时打电话来探听:“今天他是不是没有回家?”离开婚姻后,需要惜钱周转,大家却假装不知道。 这种关心,叫作二度伤害。 我有这样的经验:处理意外的家中丧事时,当事人本身必须面对的悲伤,仿佛感觉到自己的灵魂被人浇了硫酸,再理性的人都需要一段时间调度和静养。“心灵鸡汤Ⅱ”中有个作者说,他遭逢丧亲之痛时,最怕那些一来就问个没完没了、以包打听的态度来表示关心的人,也害怕听到“节哀顺变”“人死不能复生”这种客套的安慰话。他最感激的是一位来探访、只是陪着流泪但什么也没说的朋友,那才是他最需要的。 你要像一只蜜蜂,从有刺的玫瑰花采出甘甜的蜂蜜。反观某些媒体,在人家治丧的期间,叨叨不休地要丧家出来说话,表示意见,自以为是在主持公道,我看了实在不忍心。我们若只知“探访”别人的痛处,是只守望而不相助,并没有比在丧宅门口摆小吃摊的人心态好。 你的表情伤残了吗? 真正问题虽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 努力装笑脸, 让自己运离“皮笑rou不笑”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