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章影子 (第1/3页)
第2章 影子 一切都在产生自己的影子。 我也一样,我不动,村子也不动, 一切都不动了。亮度。水。 三岁男孩把鞋浸在水里,提起,倒下 提起,是jiejie桑尼汲水的情景。 雪在山顶展示永恒的冬天,但夏季已经来临。融水的日子,溪水明亮,绕村而行,很容易就能找到源头,向上走就是了,就在山顶。寻找一大江的源头不容易,同样,知道一条小溪的归宿也不容易。小溪要去哪儿呢?它们汇入了哪条大河?或者大河的支流?最终它们在哪儿入海?寻找归宿的过程有时比寻找源头的过程更让人茫然。归宿常常消失,而源头永在。 午后,阳光强烈,村子安静。狗睡在墙下,拖拉机像静物,牛粪墙几乎自燃。石头房子有短小的阴影。牛粪墙也有,经幡也有,窗楣也有,畜栏也有,一切都在产生自己的最初的影子。我也一样。我的脚下有短小正在发育的影子。我不动,村子也不动,一切就都不动了。我被村子的背景呈现出来,身上布满阳光的颗粒,由于村边的水声,我甚至感到整个村子都具有了水的亮度。一切都如此明亮、炫目,让人眩晕。是的,眩晕,眩晕有时会产生艺术。我不是艺术家,但我知道一点修拉。我知道为什么把阳光处理成颗粒,那是有道理的。 我在村边已住了很久,关于村子一直所知甚少,比如村子最早何时出现的?石头房子是最初吗?午后阳光何以这样静?村子最早出现好像与山上的寺院有关,是寺院的属地,但寺院又是何时出现的?僧人来自哪里?事物总是缠绕一起,可知部分总是引起更多未知部分。 我认为不必非要知道事物彼此间的联系,所有的存在都有自身的理由,村子与寺院有关,但村子一旦存在就有了自身的理由,比如怎么能说拖拉机与寺院有关?还有乡邮电所,食品店,学校,以及公路。 有些理由让我在这里住下来,一旦住下来新的理由也开始慢慢产生,以致差不多忘记了最初的理由(王摩诘是1996年的志愿者)。我觉得某种东西在生长,甚至有时觉得自己同某棵树长在了一起,与某种温度密不可分。 早晨、午后,或黄昏我与村子同在,并一如既往地陌生。事物因陌生保持着相关的独立,久而久之我也成了村中不可知的一部分。我与草木相映,与石头相映,与村子相映,就我所学的专业而言(王摩诘读的是双学位,先是生物系后转到哲学系)我认为进入一棵树是可能的,进入岩石也是可能的,当我回忆往昔,我觉得就在它们之中。我穿过村子,每天见到新的水源,我见到的水源鱼还没有诞生。村里一些孩子大人认识我,他们在院门、墙头或汲水时看见我,通常并不邀我到家里坐坐。他们对我既尊敬,又陌生。 有时我主动走进谁家,得到热情接待,一大家子人围着我。常常我搞不清那么多成年人或老人之间是什么关系,我的伦理观念在他们面前完全失据,谁是祖父、母亲或者婶婶、叔伯?无法从年龄面貌上猜度一大家子人。孩子的父母见过一面之后还是恍惚,还是记不住面孔,再见面也还是不认识。通常我没什么特别的话,就是坐坐,我是孩子的先生,和孩子说点什么。或者靠孩子的翻译同大人说点什么,孩子的状况,学习,表现,很简单。大人们(我只能这么说)听明白了,露出感恩激动的表情,哇哇地说一通,说的什么我听不太懂,但有一句我听得懂:吐乞乞,吐乞乞,谢谢,谢谢!非常细的声音,如同流水一般。我喝茶,类似祖母的老人拿着铜壶等着,我喝一口,给我添一次。通常,这当然是一个比较富裕的家,有待客的房间,有一大排藏柜,有考究的卡垫,甚至有地毯。 但是更多时候我的造访造成了麻烦。村子多数人家不富裕,简陋,卫生条件不好,上面是住房,下面是畜圈,味道不好。我后来才知道他们不主动邀我的这些大致的原因。有一次,我贸然走进一家院子,院子在村子最后面,迎风,对着山谷,院墙破落,屋脊经幡猎猎作响。是桑尼家。桑尼显然感到意外,有些失措,向大人说着什么。我被请进去,上了台阶,半地下的牛圈中牛在昏暗里一动不动,也许在看我,也许没有,它们是家畜,但又像神一样。我穿过混乱的无法描绘的房间、过道,被请到了一个供奉佛龛的小房间。一般说来家里再怎么简陋也是要供奉佛龛的,而供奉佛龛的地方按规矩是不待客的。到了那间小屋的确不同,有窗,阳光,简陋但非常干净,佛龛在彩绘藏柜之上,龛上有净水、青稞、哈达和嵌入金色木阁的佛像和长明灯。一切都一尘不染,主人日日擦拭。显然,主人因有违了某种规矩显出既虔敬又惶然的表情。老人应该是祖母吧给我新打了酥油茶,洗了木碗,端到我面前。上年纪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