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章马丁格 (第2/3页)
突然间转向佛教,让-弗朗西斯科·格维尔老头要问问儿子:当年一个在巴斯德学院分子生物学上有过顶级研究的人,一个曾面对包括让-弗朗西斯科·雅格布在内和其他著名生物学家组成的评审团进行过博士论文答辩、并获得了生物学博士学位的年轻人,一个已站在了分子生物学最前沿科学家,何以同时或在那之后转向了起源于东方的佛教?什么时候为什么在儿子心中萌生了这个决定? 二十年前老头就该这样问,但是没有。不过,同样的问题二十年后问的确又有所不同。二十年前他们是儿子和父亲,现在儿子也已是东方大师,两人都具有时间的分量,并且代表了不同但一样强大的精神系统。此外,如果是别人这样问马丁格为何信仰佛教,马丁格很容易回答马丁格已无数次面对这样的问题。而且通常,由于提问人虽然出于好奇但也充满了尊敬马丁格总是予以慈悲而简单地回答。这其中马丁格对我的回答是最深入的。马丁格从维格那里听说了我的非同寻常的志愿者经历以及我的生活方式,特别鼓励我在西藏的精神实践,许多次马丁格当着维格的面赞扬我,维格对此总是不以为然。 但是,显然,马丁格这次面对的不是别人,而是父亲。 马丁格过于长久的沉默让怀疑论者父亲明显感到不适,特别是马丁格的沉默像寺院里常见的佛像就更令怀疑论的父亲不适。马丁格目光低垂,含胸,高大,尽管并没看着父亲,他高大的坐姿仍自然地俯瞰着端着烟斗的父亲。也幸亏老头总是用牙咬着烟斗,这使老头保持了某种固有的质疑一切的姿态。 马丁格当然不可能简单地像通常回答别人那样回答父亲:诸如“人生而为人是难得的,但人生无常,六道轮回,有循环往复烦恼和痛苦,所以要寻求解脱之道佛法就是解脱之道。”马丁格不能对父亲这样这样说。再有马丁格得承认自己是父亲的创造物,他们已有二十年没见,二十年的回忆是漫长的,而对于一个佛教徒而言回忆从来就是困难的。甚至,回忆二十年前几乎就像回忆“前世”一样困难,就像回忆“另一个人“。那么,在这“另一个人”的身上是否可以说早有一粒遥远的类似“精神”转世的种子?马丁格在穿越晦涩的生命因为现在的他就是从那粒几乎难以觉察的精神的种子分离出来的;这粒种子无论如何和父亲有关,毕竟父亲在给予他的生命中包含了那粒偶然的东方的种子。当然,那种子不属于父亲,它只是经过了父亲,就像会经历任何人一样。 就是说,没有那最初的种子,就没有信念的萌生。 他可以这么回答父亲吗? 那么最初是什么触动了那深埋的种子?在巴斯德学院,或者更早?更早引发内心种子萌动的是读了一些有关宗教传统的书?是的,他虽然并没生在一个信教家庭,但接触过一些宗教方面的书,能记起的其中有基督教的,印度教的,苏菲教义的,恰恰没有关于佛教书。那时西方很少有真实可信的佛经译本,而且,主要的论著或译本对佛教的理解也是畸形的即认为佛教是一种讲人生皆空的虚无主义哲学。不过尽管畸形,那些译本还是笨拙地产生了相当大的反响。此后,通过雅克-伊夫·勒图穆兰舅父,他又发现了很重要的勒内·盖农的著作。 勒内·盖农?我知道他,老头端着直烟斗,他的书当时有些影响,不过那好像是一些关于伊斯兰教的书,你能做一点详细的说明吗?比如盖农主要有哪些关于东方哲学的著作?我记得当时随便翻过勒内·盖农的书,但我对他的作品记忆不确切。另外,你认为那些神秘主义的书对你产生了影响? 又是长时间沉默,之后马丁格才艰难地在回忆中缓慢地说: 勒内·盖农写了有约二十本书。主要有《东方,西方》、《现代世界的危机》、《东方形而上学》和《吠檀多所说人与其变异》,后一部书解释了人的自身内部神性的实现和演变过程,以及人类在形而上学传统的基本一致性。这些充满东方意味的书给我的内心带来了满足,但不是决定性的。 你是在多大年龄读这些书的?父亲问。 父亲的话问得多少有些奇怪。一个父亲竟然不知儿子那时读了那么多神秘主义的书显然不是一个负责任的父亲。不过说起来也不怪,让-弗朗西斯·格维尔科老头对儿子少时读的书所知并不多有另外的原因:老头很早就同马丁格的母亲、画家雅娜·勒图穆兰女士离异马丁格一直跟着母亲生活。当然了,老头并没放弃对儿子的责任,定期接儿子到自己的新家,一直承担着法律义务。两个分开的家庭,无疑从小给马丁格带来“分开”的目光。谈不上什么伤害,只是要经常分清这儿是母亲的家,那儿是父亲的家;父亲与母亲是可以分开而并非天经地义地在一起。很难说这是一种理性还是一种淡漠,不过事实上由于家的分开马丁格的视野更加开阔,较之从前,在两个家庭中很小的马丁格认识了更多人:父亲的朋友,母亲的朋友,父亲的女人,母亲的男人,某段时期的继父或继母…那些人都是有教养的人,大多是社会名流艺术家或思想家。马丁格从小就生活在高端的人群中,从没觉得这些人有什么可仰慕之处,也从没想过要成为他们中的一个。马丁格衣食无忧,享受着最完善的教育,直到进入顶级的巴斯德学院,一切都按部就班,一帆风顺。 但马丁格的内心并不真的平静,特别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尽管马丁格协助雅各布的课题处在当时世界的最前沿,但他的全部工作看起来其实就是每天登录一个特别具体的细菌染色体遗传卡片。显微镜下的细菌微观又微观,甚至微观到和人的肌体都没有直接关系,更不用说和心灵。科学可以解决物质问题,但不能解决内心的问题马丁格告诉父亲。马丁格最早读勒内·盖农时不过十五岁,此后还读了拉马纳·马哈尔什的一些谈话录。拉马纳·马哈尔什是一位印度哲人,自身已经达到了最终的精神本质,即非二元性的内在认识。这些与科学毫不相干的书在马丁格当时的内心产生了越来越隐秘的影响。 但是,马丁格对父亲说,真正开启我对佛教兴趣的不是阅读,是1966年的喜马拉雅山之行。 那时你二十岁! 老头轻而易举算出儿子的年龄,很微妙的显示了对儿子的关心。 马丁格稍稍想了一下,接着父亲的话: 那时我在巴黎理工学院,还没进入巴斯德学院。就在那个时候,在理工学院,一次电影剪辑课上,我看到了阿尔诺·戴雅尔丹摄制的西藏大师的电影。阿尔诺·戴雅尔丹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与一位通译作了两次喜马拉雅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