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周臣传第十九 (第3/3页)
率等数字,推算日月五星的运行,写成《钦天历》。 六年,又下诏令王朴考正雅乐,王朴认为十二律管互吹,难以反映真实的情况,于是按京房的说法制作律准,以九尺长的弦十三根,依律管长短寸分设柱,用七声为音阶,乐成很和谐。 王朴性格刚强果断,又受到周世宗信任,凡是他做的事,当时没有敢指责为难的人,但人们也不能够超过他。 周世宗出征淮南,王朴留守京师,扩大新城,疏通道路,十分壮伟雄阔,现在京师的格局,大多是他规划建成的。 他考订的音乐,用到现在不可改变。 他陈述的用兵策略,不只是应付一时的策略。 至于他论述各国兴亡的次序说:“可以首先攻取淮南,并州是必死的盗寇,最后灭亡。”后来宋朝兴起,平定四方,只有并州最后被制服,都像王朴所说的那样。 六年春,周世宗派王朴巡枧汴口,建斗门,返回时,拜访旧相李谷的家,发病,倒在座上,被人抬回后就死了、时年五十四岁。 周世宗亲临吊唁,用玉钹叩地,多次大声痛哭。 赠侍中。 郑仁诲字日新,太原晋阳人。 最初,跟随唐将陈绍光。 陈绍光为人骁悍勇猛而好因酒使性,曾因喝醉酒对郑仁诲发怒,拔出剑想杀掉他,手下人都逃掉了,郑仁诲直立不动,脸无惧色,陈绍光把剑扔在地上,安抚郑仁诲说:“你有器量,必定会富贵,不是我能赶得上的。”郑仁诲后来脱离陈绍光而去,回到乡间,侍奉母亲以孝出名。 汉高祖任河东节度使,周太祖为部下,常常去拜访郑仁诲,和他交谈很高兴。 每当事情有疑问,就找郑仁诲询问,郑仁诲的回答不曲从迎合,周太祖更觉得他了不起。 汉建立,周太祖任枢密使,于是召用郑仁诲,屡次升迁至内容省使。 周太祖在河中攻破李守贞,军中的机务策划,郑仁诲大多参与决定。 周太祖登位,任郑仁诲为大内都点检、恩州团练使、枢密副使,多次升任至宣徽北院使,出任镇宁军节度使()显德元年,拜为枢密使。 周世宗进攻河东,郑仁诲留守束都。 第二年冬,因病而死。 周世宗准备亲临致衷,官吏说年岁不利于亲临致哀,周世宗不听,于是先用桃木、笤帚扫除不祥而亲临致哀。 郑仁诲从微贱时开始,常常为周太祖策谋规划,到官居要职时,不曾有所建树,而周太祖、周世宗都很亲信重用他,但也能谦谨好礼,不矜持居功,受到士大夫的称赞。 赠中书令,追封为韩国公,谧号为忠正。 扈载字仲熙,北燕人。 年轻时好学,擅长写文章。 广顺初年,考进士名列前茅,任为校书郎,直史馆。 两次升任至监察御史。 他写文章,以文辞丰富自呜得意。 曾编排历代国家兴亡治乱的事迹为《运源赋》,十分详备。 又因游相国寺,看见庭院中竹子可爱,作《碧鲜赋》,题写在寺壁上,周世宗听说了,派小黄门到壁旁抄录,看了后说好,于是任为水部员外郎、知制诰。 升任翰林学士,赐给徘衣,而扈载已生病,不能入朝谢恩。 过了一百多天,纔强忍病痛去学士院值班。 周世宗哀怜他,给假让他回家,派太医给他看病。 当初,扈载因文章知名一时,枢密使王朴尤其看重他的才能,向宰相李谷推荐他,但很久不受重用,王朴因此询问李谷说:“不任扈载为舍人,为什么呢?”李谷说:“不是不了解他的才能,但扈载薄命,恐怕他不能胜任。”王朴说:“你作为宰相,应以进用贤人斥退不贤的人为职责,为什么谈命相呢?”不久召拜为知制诰。 到任学士后,不到一年就病死,时年三十六岁。 议事的人认为李谷能了解人而王朴能推荐贤士。 这时,天子英武,喜好招延天下奇才,而对文士尤其以礼相待,扈载和张昭、窦俨、陶谷、徐台符等人都受到进用。 陶壳在这几个人当中,文章最差,尤其没有德行。 张昭、实俨多次和皇上论议,文采明丽,而陶谷只能先揣测皇上心意所在,以便谄媚取悦,事情无谕大小,都必定称颂赞美,以至于扩修京城、做木偶耕夫、紫芝白兔一类的事,都作颂进献,文辞大抵和俳谐戏子差不多。 而扈载因不幸早死,论议虽比不上张昭、窦俨,但却不写陶壳那样阿谀奉承的文章。 唉!制作器物,没有好的材料却有好的工匠;治理国家,没有能干的臣子却有能干的君主。 大概材料依靠工匠纔能制成器物,臣子依靠君主纔能受重用。 因此说,治理国家就譬如下棋,懂得棋子的作用而把它放到合适的位置的人纔能获胜,不懂得棋子的作用而把它放到不合适的位置的人失败。 失败的人对着棋子专心注目,成天劳心伤神,如果让善于下棋的人看了,只要替他改变棋子的位置就胜了。 获胜的人所使用的棋子,正是失败的人的棋子;振兴国家所任用的人,正是国家灭亡的臣子。 王朴的才智,确实可叫做能干。 没有遇上周世宗,又到哪里施展呢?周世宗时,对外从事征伐,攻取战胜;在内完善制度,拟议刑法,考订律历,讲求礼乐遗文,所用的都是五代时的士人,难道都是在晋、汉时愚蠢怯弱,到周时方能才智俱全吗?周只是懂得怎样用人罢了。 乱国的君主,常常把愚蠢不贤的人安在重要的位置上,而强求他们做不能胜任的事,暴露他们的缺点和罪恶;把贤智之士安置在下面,而淹没他们的才能,让君子、小人都不能处在他们应处的位置,而使自己陷于危险灭亡。 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能够把贤智之士安置在身旁,而疏远愚蠢不贤的人,让君子、小人各得其所,而身享安乐荣华。 治与乱相差虽然很远,但导致治乱的原因却相差不多,颠倒任用人才罢了。 唉,从古到今治国之君少而乱国之君多,何况在五代时,士人得到君主赏识与得不到君主赏识,哪能感叹得完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