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后记 (第3/4页)
么国君应该季子来做;要是不照先君的遗嘱呢,那么我该是国君。僚怎么能做国君呢?”于是派专诸刺杀僚,而把国家交给季子。季子不接受,说:“你杀了我的国君,我受了你给予的君位,这样我变成跟你一起篡位了。你杀了我哥哥,我又杀你,这样父子兄弟相残杀,一辈子没完没了了。”就离开国都到了延陵,终身不入吴国宫廷。所以君子以他的不受君位为义,以他的反对互相残杀为仁,称许季子的贤德。 那么吴国为什么有国君,有大夫呢?既承认季子是臣,就应该有君啊。札是什么呢?吴季子的名啊。《春秋》对贤者不直称其名,这则记载为什么称名呢?认可夷狄,不能只凭一事一物就认为够条件了。季子是被认为贤的,为什么季子还不够条件呢?认可做人臣子的,一定要使他象个臣子;认可做人儿子的,一定要使他象个儿子。(言外之意是:季子是夷狄之邦的臣子,是夷狄之王的儿子,就要在用语遣词上显示出这一点来。这就是所谓“《春秋》笔法”)(王维堤) [注释] (1)聘:古代诸侯国之间派使者相问的一种礼节。使者代表国君,他的身分应是卿;“小聘”则派大夫。 (2)贤:用作以动词。季子:公子札是吴王寿梦的小儿子,古以伯、仲、叔、季排行,因此以“季子”为字。《史记》称他“季札” (3)让国:辞让国君之位。据《史记?吴世家》记载,寿梦生前就想立季札,季札力辞,才立长子诸樊(即谒)。寿梦死后,诸樊又让位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止。 (4)谒:寿梦长子,一作“遏”号诸樊。《春秋》经写作“吴子遏”《左传》、《史记》称“诸樊” (5)馀祭:寿梦次子,《左传》记其名一作“戴吴”马王堆三号墓出土帛书《春秋事语》作“余蔡” (6)夷昧:寿梦三子。《左传》作“夷末”《史记》作“馀昧” (7)迮(zé责,又读zuò做):仓促。 (8)尚:佑助。悔:咎,灾祸,这里指亡故。 (9)谒(yè)也死:谒在位十三年,鲁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在伐楚战争中,中冷箭死于巢(今安徽巢县)。 (10)馀祭也死:馀祭在位四年(《史记》误作十七年),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在视察战船时被看守战船的越国俘虏行刺身亡。 (11)夷昧也死:夷昧在位十七年(《史记》误作四年),鲁昭公十五年(公元前527)卒。 (12)使而亡:出使在外。《史记?吴世家》所记与此不同:“王馀?t(mèi)卒,季札让,逃去。”认为季札是为让位而逃走的。 (13)僚:《公羊传》这里说他是“长庶”即吴王寿梦妾所生的长子,季札的异母兄。《史记?吴世家》则说他是“王馀?t之子”以《公羊传》为是。 (14)阖庐(lǘ闾):公子光即吴王位后的号,《史记》说他是诸樊之子,《世本》说他是夷昧之子。 (15)专诸:伍了胥为公子光找到的勇士,吴王僚十三年四月丙子,公子光请王僚喝酒,使专诸藏匕首于炙鱼之中,进食时取出匕首刺王僚胸而杀之。 (16)致国乎季子:把王位给季札。《史记?吴世家》谓阖庐刺杀王僚后即承吴王位,无让国于季札之意。 (17)延陵:春秋吴邑,今江苏常州。季札食邑于此,所以又号“延陵季子” (18)不名:不直称名。古人生三月取名,年二十行冠礼,另取字。对人表示尊敬,就称其字而不称名。 (19)不一而足:不因为一事一物就认为够条件了。与今义不同。 子虚乌有的“王莽撵刘秀” 说起光武帝典故与传说,除了一个“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外,还有一出有名的莫过于“王莽撵刘秀”了。 “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这句话史载于《后汉书?皇后纪》中,说起阴丽华的皇后纪,短短数百字,满篇记录的尽是刘秀对老婆大人rou麻兮兮的缠绵情话,这里不想讨论他俩的情事,想说的是那个上到评书、戏曲,下到传说、野史,无不演绎得绘声绘色的“王莽撵刘秀” 最出名的版本是单田芳的《刘秀传》,那里头的刘秀被王莽赶到河北,一路难逃,狼狈至极。话说刘秀上河北是不假,可人家上河北不是去逃难的,身份上顶的可是汉朝大司马(三公中掌兵权)的官职,当然他手上其实是没兵权的,但至少初去河北时他可没那么狼狈。真正让他变成丧家之犬的人,不是王莽,而是王郎。 王郎这人,在史书中记载原名叫王昌,人称王郎,冒名孝成帝的后代刘子舆,在河北集结势力。王郎的身份是真是假不作考虑,至少刘秀会在河北如丧家之犬般一路往北逃难的始作俑者是他没错。而所谓的王莽同志,按照史书记载,早该在刘秀奉了更始汉帝刘玄之命渡黄河持节北上前就挂了,尸首示众,舌头都被人拔了,死得那叫一个凄惨啊。 王莽生前和刘秀没有直接接触,两人之间的联系那叫一个八竿子打不着。因为王莽在时,天下大乱,作为乱军中一支的舂陵军,若能被王莽惦记在心的,也只有刘秀的大哥刘?t一人而已,怎么轮也轮不到刘秀头上。到了刘玄称帝,王莽记恨的首要对象更是转向了刘玄,作为更始汉朝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