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大战略_第八章破碎地带:南边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章破碎地带:南边 (第6/14页)

中,英国把西藏变成了它的势力范围,在西藏享有一系列特权,并在江孜驻有军队。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之后,也想把这个势力范围当成英国人的遗产继承下来,它继承的是一个帝国的地缘战略。当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51年进军西藏之后,印度认为中国侵犯了它的利益,导致它“失去”西藏。这是1959年印度收留达赖喇嘛、中印在1962年爆发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在西藏问题爆发之前,中印两国是“兄弟”关系,在那些偏远的地方,本来不至于因对方哨所向前推进了几公里而爆发战争。两国领导人也曾这样说过。印度在1959年接受达赖喇嘛的流亡集团,总理尼赫鲁亲自前去拜访。这时,事情起了变化。印度在边界问题上持强硬态度,中国也不相让。中印之争是中英在西藏问题上对立的继续,是过去地缘政治冲突的延续。边界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1962年的边境战争是今天中印关系的基础,在印度尤为明显。印度人不能忘记惨败,而中国当时不过是想“教训”它一下。在1949年以后,中国有过三场较大的边境战争:1962的中印冲突、1969的中苏冲突、1979年的中越战争。只要看一看战争的年代,就知道它们都在巨大的国内动荡之后: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或困难时期、“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显然,这些边境战争不仅与边境局势有关,更与国内政治密切相关。在国界没有最后划定的时候,双方都很有可能尽量地向前挤占一点,甚至在国内媒体制造一点紧张气氛,以便在今后的谈判中占据主动。这就是当年尼赫鲁的策略。毕竟,印度是不结盟运动的领袖,是美国和苏联之外“第三势力”的中坚;印度是中国少数几个朋友之一,中国在联合国需要印度的支持。这些是尼赫鲁的底气所在。

    中印之间有悬而未决的领土问题,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可能解决。印度必须保持庞大的军队对付巴基斯坦,而巴基斯坦是与中国关系最密切的国家之一,中国不可能放弃支持。印度也不可能驱逐达赖喇嘛和流亡印度的西藏人。中印有争议的土地面积大约有12万平方公里,包括两方认为被对方“占领”的领土。在藏东南,有9万多平方公里被印度占领,印度的法律依据是中国视为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缅甸也曾经是英国殖民地,一度还是英国的印度殖民地的一部分。麦克马洪线一直延伸到缅甸。中国与缅甸划定的边界大致以麦克马洪线为标准,把一些原来臣服中国、隶属云南的土司土地划归缅甸。这给印度发出了一个信号,使他们在中印东段领土问题上特别强硬。一般认为,中国的想法是用东段换西端。——英国殖民者的遗产。另外印度声称对新疆的阿克塞钦地区拥有主权。新藏公路通过这一块大约3万平方公里的高寒地区这一地区荒无人烟。当初,印度是在中国庆祝新藏公路通车的新闻报道中发现中国“占领”了阿克塞钦。新藏公路原来是一条古老的商道。中国用了17个月的时间翻修了这条道路…印度甚至对中国和巴基斯坦的边界提出异议,要求得到中巴边界中国一侧的部分领土。在领土争端中,中印两国政府的立场都很坚定,因此很难以实际控制线为基础决定边界线。自从1962年边境冲突之后,两国在边境上都驻扎了重兵,尤其是印度,它要报复当年的失败。青藏铁路通车后,中国西藏驻军的后勤大大改善,必要时后方支援将更快到达。两国边界力量对比失衡的情况有所改变。

    印度改善中印关系的努力总是在大国政策变化之后。1986年,苏联总统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发表海参崴讲话,把中国的重要性放在印度之上。1988年,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访华。1998年印度进行核试验,把矛头直接指向中国。2001年的纽约、华盛顿的恐怖袭击之后,美国为了进攻阿富汗,迅速改善与巴基斯坦的关系。2003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在2008年开始的世界金融危机中,因为拥有巨额外汇储备(其中有大笔的美国政府债券),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上升,美国向中国表现出了亲善的样子,姿态很是诱人。这个倾向让印度非常不安。在两年之内,中印关系或许会有所改善。由此可见,中印双边关系缺少自我推进的动力,总是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尤其在印度一方。

    独立以后,印度是一个民主国家,其经济政策却是社会主义的。印度在1991年开始为经济松绑,比中国晚了12年。此后,印度的增长逐渐加快。它比较和赶超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中国,而且经常有乐观的预测,比如,因较少依赖出口,印度在2010年以后的增长速度将超过中国。印度的崛起对中国不是一件坏事。一个强劲对手的出现可以使中国认真反省自己发展战略的不足之处,也许能够刺激中国改善教育和科技——这两个领域是增加国家长期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却一直是中国的薄弱环节。说到底,今后国家间的竞争主要就是体制的竞争。创新能力对每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严峻的考验。可以用很多办法来掩盖腐败,但无法掩盖创新能力的匮乏。此外,在企业竞争力方面,印度也是中国的榜样,印度有多家具有国际地位的商业公司,而中国的大公司都是国营垄断企业,此外就是为外国公司打工。中国必须拥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否则不会有前途。

    多年来,印度一直把中国作为追赶的目标,而中国对印度的重视程度显然要低一些。印度近年来的发展很快,其经济发展潜力可能比中国还大一些。在边境地区,印度的兵力对中国具有优势,在2009年又向东北部增兵6万。印度在核武器方面获得了对中国的威慑力。如果印度经济继续高速增长,而双方的关系没有明显改善,那么中国必将更多地感受到印度的威胁。今后,在印度大声叫嚷“中国威胁论”多年之后,中国也可能会出现“印度威胁论”

    因为有喜马拉雅山脉和马六甲海峡的阻隔,而两国都还处在崛起的初期,目前,中印之间还不会出现非常激烈的地缘政治争斗。它们可以建立各自的利益范围,同时避免侵犯对方的利益。两国都面对着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内部发展和稳定的问题,减少彼此间的争端对国家的发展是有利的。其实,目前的争端不涉及两国的核心利益,或至少能够与核心利益剥离——只要双方有政治决心和勇气。中国和印度应该以现状为基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