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巴洛克时期 (第4/5页)
的假发。放在书桌上。 “我们今天要谈的是十七世纪,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巴洛克时期(BaroquePeriod)’。” “巴洛克时期?好奇怪的名字。” “‘巴洛克’这个名词原来的意思是‘形状不规则的珍珠’。这是巴洛克艺术的典型特征。它比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要更充满了对照鲜明的形式,相形之下,后者则显得较为平实而和谐。整体来说,十七世纪的主要特色就是在各种相互矛盾的对比中呈现的张力。 当时有许多人抱持文艺复兴时期持续不坠的乐观精神,另一方面又有许多人过着退隐山林、禁欲苦修的宗教生活。无论在艺术还是现实生活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夸张华丽的自我表达形式,但另外一方面也有一股退隐避世的潮流逐渐兴起。” “你是说,当时既有宏伟华丽的宫廷,也有僻静的修道院?” “是的。一点没错。巴洛克时期的口头禅之一是拉丁谚语carpediem,也就是‘把握今天’的意思。另外一句也很流行的拉丁谚语则是memento摸ri,就是‘不要忘记你将会死亡’。 “在艺术方面,当时的绘画可能一方面描绘极其繁华奢靡的生活,但在角落里却画了一个骷髅头。从很多方面来说,巴洛克时期的特色是浮华而矫饰的。但在同一时期,也有许多人意识到世事无常,明白我们周遭的美好事物终有一天会消殒凋零。” “没错。我想意识到生命无常的确是一件令人伤感的事。” “你的想法就和十七世纪的许多人一样。在政治方面,巴洛克时期也是一个充满冲突的年代。当时的欧洲可说是烽火遍地。其中最惨烈的是从1618年打到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欧洲大部分地区都卷入其中。事实上,所谓‘三十年战争’指的是一连串战役,而受害最深的是德国。由于这些战争,法国逐渐成为欧洲象强大的国家。” “他们为什么要打仗呢?” “有一大部分是由于基督新教与天主教之间的冲突。但也有一些是为了争夺政权。” “就像黎巴嫩的情况。” “除此之外,十七世纪也是阶级差距很大的时代。你一定听过法国的贵族和凡尔赛宫。但我不知道你对法国人民穷困的生活知道多少。不过财富往往建立于权力之上。人们常说巴洛克时期的政治情势与当时的艺术与建筑有几分相似。巴洛克时期的建筑特色在于屋角与隙缝有许多细部装饰。同样的,当时政治情势的特色就是各种阴谋与暗杀充斥。” “不是有一位瑞典国王在戏院里遇刺吗?” “你说的是古斯塔夫三世(GustavⅢ)。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古斯塔夫三世遇刺的时间其实是1792年,但当时的情况却与巴洛克时期很像。他是在一场化装舞会中遇害的。” “我还以为他是在戏院里被杀的。” “那场化装舞会是在一座歌剧院举行的。我们可以说瑞典的巴洛克时期随着古斯塔夫三世的遇刺而结束。在古斯塔夫的时代已经开始有所谓的‘开明专制’政治,与近一百年前路易十四统治的时期颇为相似。古斯塔夫三世本身也是一个非常虚荣的人,他崇尚所有的法国仪式与礼节。不过,他也很喜爱戏剧…” “…他就是因此而死的对不对?” “是的,不过巴洛克时期的戏剧不只是一种艺术形式而已,也是当时最常使用的象征。” “什么东西的象征?” “生活的象征。我不知道十七世纪的人究竟说过多少次‘人生如戏’之类的话。总之,很多次就是了。现代戏剧——包括各种布景与舞台机关——就是在巴洛克时期诞生的。演戏的人在舞台上创造一种假象,最终目的就是要显示舞台上的戏剧不过是一种假象而已。戏剧因此成为整个人生的缩影。它可以告诉人们‘骄者必败’,也可以无情的呈现出人类的软弱。” “莎士比亚是不是巴洛克时期的人?” “他最伟大的几出剧作是在16OO年写成的。因此可以说,他横跨了文艺复兴时期与巴洛克时期。莎士比亚的剧本中有许多片段讲到人生如戏。你想不想听我念几段?” “当然想。” “在《皆大欢喜》中,他说:世界是一座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演员:有上场的时候,也有下场的时候;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扮演着好几种角色。” “在《麦克白》中,他说: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高谈阔步的可怜演员,无声无息地悄然退下;这只是一个傻子说的故事,说得慷慨激昂,却无意义。” “好悲观哪!” “那是因为他时常想到生命的短暂。你一定听过莎士比亚最著名的一句台词吧!” “存在或不存在,这是问题所在。”(T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 “对,是哈姆雷特说的。今天我们还在世上到处行走,明天我们就死了,消失了。” “谢啦!我明白了!” “除了将生命比喻为舞台之外,巴洛克时期的诗人也将生命比喻为梦境。例如,莎士比亚就说:我们的本质原来也和梦一般,短短的一生就在睡梦中度过…” “很有诗意。” “公元16OO年出生的西班牙剧作家卡德隆(CalderandelaBarca)写了一出名为《人生如梦》的戏。其中有一句台词是:‘生命是什么?是疯狂的。生命是什么?是幻象、是影子、是虚构之物。生命中至美至善者亦微不足道,因为生命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