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_卷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卷十 (第6/11页)

公主水合流往西注入,南边有榆交水与皇后水合流往东汇进来,往东南乱流,注入铜鞋水。铜赣水又往东流经李息墓,墓前有碑,是太和元年(477 )李氏所立,现在已经破碎了。水又往东流经老城北面;城在山冈上面,底下临着深谷;东、西、北三面都有深涧隔断,宽广约二里,世人称为断梁城,就是旧县的上旎亭。铜鞋水又往东流经铜鞋县老城北面,城在南岸山中,是晋时大夫羊舌赤― 号铜鞍伯华的食邑。汉高祖就在这里打败韩王信。铜鞋水又往东南流过顷城西面,就是铜赣县的下瘾聚。《 地理志》 说:铜鞍县有上瘾亭、下旎聚。铜墟水又往南流经胡邑西面,又向东转,流过城南,又往东流经襄垣县,注入漳水。漳水又往东北流经襄垣县老城南面,就是王莽的上党亭。

    潞县北边,

    潞县就是从前赤翟的潞子国。潞子国的尽相丰舒很有才能,但没有德行,晋国伯宗列举了他的五条罪状,派荀林父去灭了潞子国。闻胭说:潞县有潞水,是冀州的大河流,就是漳水。我按《 燕书》 ,王猛与慕容评在潞川相遇,慕容评堵截了山泉,卖水给军队,交上一匹绢就给二担水。这里没有别的大川可以灌溉,所有的长川大河,就只有漳水一条了。所以世人也把浊漳称为潞水。潞县北边与旧时的台壁相望。漳水流经壁南。此壁原是潞子所建,世人称为台壁。慕容垂在长子攻打慕容永,部队驻扎在潞水,慕容永率领精兵抵抗,凭河坚守,慕容垂在台壁摆好阵势,一仗就把慕容永打垮了,就是在这地方。漳水左岸在这里于黄须口汇合黄须水。黄须水发源于台壁西边张讳岩下。世上相传岩石发红,就会遭到战祸,人们讨厌这岩石的变化无常,都用石粉把它涂成白色,所以民间把它叫张讳岩。水往南流经台壁西面,又南流注入漳水。漳水又往东北流过望夫山,山南有石人伫立在山上,姿态像是在盼望着云天外的远人,因而取名。有涅水发源于西边的覆颤山,东流与西汤溪水汇合。西汤溪水发源于涅县西山的汤谷,五条泉水汇合在一起,叫五会之泉;又往东南流,称为西汤水,又往东南流,注入涅水。涅水又往东流经涅县老城南面,东流与白鸡水汇合。涅县就是以涅水命名的。白鸡水发源于涅县的西山,往东流经县北,往东南流入涅水。涅水又往东南流,武乡水汇入。武乡水源出武山,往西南流经武乡县老城西面,然后往南流到清谷口汇合清谷水。清谷水发源于东北方长山的清谷,往西南流与桦赔水和白璧水汇合,南流注入武乡水;又南流有黄水口。黄水有三个源头,同流注入一条深涧,往东南流,与隐室水汇合。隐室水源出西北方的隐室山,往东南注入黄水。黄水又往东注入武乡水;武乡水又往东南注入涅水;涅水又往东南流,注入漳水。漳水又往东流经播阳城北面,仓谷水注入。仓谷水发源于林虑县的仓谷溪,往东北流经鲁班门西面。这里两侧的山崖状如门户,石壁凌云高举,左右两岸用石块修筑成堤防,高高的基址至今还在。漳水往北流经偏桥东面,这就是林虑的娇岭抱犊固。循着石级向西往高处攀登,约五里余,到了崖边路就断了,中间一段约有四五丈,用木料架成偏桥,勉强可以通行,所以听说这里地名也叫偏桥。从这里上山,还要攀藤援葛,才能到达山顶,这就是庚衰眩晕坠崖的地方。仓谷溪水又北流,与白木溪汇合,溪水发源于壶关县东边的白木川,往东流经百亩城北面,这也和仇池百顷之类名称一样。又往东流经林虑县的石门谷,又注入仓溪水。仓溪水又往北流经潘阳城东面,往北流注入漳水。漳水又往东流经葛公亭北面,往东流去。又往东流过武安县,漳水在武安县东面,汇合了从涉县往东南流来的清漳水。世人把汇流处称为交漳口。

    又往东出山,流过邺县西面,

    漳水又往东流经三户峡,称为三户津。张晏说:三户是地名,在梁期西南。孟康说:三户津是一条山峡名,在邺县以西四十里。又东流,汗水注入。汗水发源于武安县山,往东南流经汗城北面。从前项羽与蒲将军、英布从三户渡水,就在这条水上打败了章邯。汗水往东注入漳水。漳水又往东流经武城南面,世人称为梁期城;梁期在邺城北面,民间又称为两期城,都是不正确的。司马彪《 郡国志》 说:邺县有武城,武城就是期城。漳水又往东北流经西门豹祠前面,祠的东边有石碑,隐约可以看出凸起的字迹。祠堂东端的石柱上刻有这些字样:赵建武年间(335 一348 )所建。魏文帝《 述征赋》 说:景慕西门豹感人的事迹,忽然远远望见他的祠庙。漳水右岸与支流汇合,支流上流在邯会西边承接漳水,向东分支与邯水汇合。邯水发源于邯山东北,流经邯会县老城西面,北流注入这条支流,所以称为邯会。张晏说:从漳水分出的支流,从西南流与邯山之水汇合,现在城旁还有沟渠留着。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 ) ,把这里封给赵敬肃王的儿子刘仁,立为侯国。水又往东北流入漳水。从前魏文侯派西门豹去当邺令,引入漳水灌溉邺的田地,百姓都靠着这水用。以后到魏襄王时,派史起去当邺令,又在漳水上筑堰,来灌溉邺的田亩,田亩也都变成肥沃的良田,百姓都歌颂他。魏武王又在漳水拦河筑坝,称为天井堰,使水转向东流。在二十里的河段中,造了十二道坝级,每级相距三百步,使各级的水互相灌注,一个源头分为十二道水流,每道都建有水门。陆氏《 邺中记》 说:水所灌注之处叫堰陵泽。所以左思为魏都作赋,说分级渠道共十二条,引水注入各水口。魏武帝攻邺,引漳水来围困此城。《 献帝春秋》 说:司空曹cao包围了邺城,在周围掘壕长四十里,开头浅而狭,看来似乎还可以走过去,审配不出来争取有利时机,只望着他汕笑。但司空连夜赶修,就增至深宽达二丈的规模,引漳水注入,于是就攻下邺城。邺城原来是齐桓公所置,所以《 管子》 说:筑了五鹿、中牟和邺诸城来保卫诸夏。后来属晋国,魏文侯七年(前439 )才开始封在这里,所以称魏。汉高帝十二年(前195 ) ,设置魏郡,治所在邺县,王莽改名为魏城。后来把魏郡分开,设立东部都尉和西部都尉,所以称为三魏。魏武帝又利用郡国旧水道,引漳水从城西东流,经过铜雀台下,从下水道入城东流,称为长明沟。渠水又往南流经止车门下。魏武帝封于邺时,曾修建北宫,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