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章作茧自缚 (第4/7页)
简松逸大-道:“退下,是我!” 刀光倏敛,只听一苍老语声道:“原来是小千岁,闪开!” 简松逸也不理会,望内掠去,直奔清莲格格寝居之处。 清莲格格端坐杨旁,星眸红肿,榻上睡着一雪白可爱三岁稚童,双靥红胀,昏睡不醒。 简松逸疾掠入室,直趋榻前,伸手一摸,只-触指火烫,肩头剑匣忽然一震,竟脱鞘冲起三寸左右,声如龙吟,寒光森森,侵肤若割。 只见幼童竟发出一声呓语:“娘…我要喝水。” 清莲格格自简松逸入室,即掠在简松逸身侧,听幼童出声呼唤,不由笑靥呈绽,忙取水以银匙一瓢一瓢喂服。 简松逸则在室内步星踏斗,口中念念有词。 清莲格格见状,暗道:“逸弟不知又在何处习来茅山道法。” 她知简松逸习性,为简松逸作事时不喜有人惊扰,默默无言不时注视着简松逸举动。 只见简松逸步星踏斗已毕,目光扫视了室内一眼,嘴角泛出一丝笑意,趋在书案前坐下,执起朱笔绘就三道符录。一道贴在幼童胸前,一道贴在门楣上,另一道就在烛火焚化,但闻轻微之声响起。 清莲格格虽在愁急之际,也目睹简松逸情状忍不住靥泛笑意,暗道:“我这逸弟花样明堂着实不少。” 忽见简松逸目注壁角,口中又念念有词,右手一晃,剑已出鞘,一道寒芒迳望壁角刺去。 蓦闻一声枭叫怪鸣腾起,一团宛如狸奴黑影啪的声响穿破窗纸遁去。 简松逸疾如电闪追了出去。 那团捷似狸奴黑影望后院墙外射出。 墙外突闻三声大-,那团黑影似受重剑,停了一停又自疾飞返去。 暗中闪出文士超瞿大刚孔廷芳三人。 文士超道:“幸不辱命,老朽三人遵少侠之嘱,以桃木作针染以狗血,重创此魅。” “有劳,”简松逸抱拳一揖道:“此妖定然暴毙无疑!” 孔廷芳诧道:“此妖藏身巢xue何处?” “皇宫西外嘛喇宫,”简松逸似想起一事,急急抱拳道:“在下告辞。”掠回清莲格格居室。只见幼童已如常人般,在清莲格格怀中问东问西。简松逸忙向清莲格格低语。 清莲格格星眸中顿萌杀机,怒道:“有这等事,明珠忒也可恶了,我这就二次进宫!” 翌晨 朝臣早朝散班,驱车返家,相互传闻康熙昨日晚上龙体不适,头目沉重,四肢酸痛,却清醒异常。 昨晚,喇嘛宫内完颜克呼楞克活佛暴毙,体内现出多处溃口,脓血溢流不止而死,临终之时狂叫不绝,痛苦万分。 完颜克呼楞克檀呼魂魇命邪法,乃明珠大学士所荐,礼遇极隆。在完颜克呼楞克暴毙时,康熙亦霍然而愈。 清莲格格入宫禀明太后,太后正在宫内照拂康熙之侧,闻得清莲格格之言,玄命侍卫召见完颜克呼楞克。 侍卫返宫奏知完颜克呼楞克暴毙,康熙亦霍然而愈。 自此以后康熙心甚厌恶明珠,种下明珠伏法被诛之因。 喇嘛宫仍在,康熙格格祖宗家法不予废弃,仅聊备一格而已。 清莲格格回府后,只见房内庆嬷嬷及侍婢多人在喂食幼童,却不见简松逸身影。 幼童一见清莲格格入内,即呼唤道:“娘,抱抱虎儿!” 清莲格格抱起虎儿,问知简松逸已入睡,不禁笑道:“他那里有这么早睡,不知又在搞什么花样?”把虎儿塞在庆嬷嬷怀中,柳腰一扯,迳往简松逸居室而去。 但室内竟阒无一人,简松逸又不知何往… 自晚到清晨,一直到日正中午,清莲格格嘱守护府中武师,见简松逸返回立即飞报。 但,始终未获报讯,清莲格格芳心焦急如焚。 庆嬷嬷见状摇了摇首,暗暗叹气,向外走去,路经简松逸居室,有意无意从帘隙内望。 那不是简松逸是谁?简松逸平躺在榻上,鼻息甚浓,忙转身三步变作两步报知青莲格格。 清莲格格不由一怔,诧道:“他是何时回来的?又从何处进来的?” “老婆子怎么知道,反正他已回来了合了格格你的心意就是,”庆嬷嬷笑道:“格格,这该吃饭了吧!茶不思饭不想的,郁郁寡欢,这其中道理老婆子我始终想不明白。” “不,我不饿,要去问问不可,他是如何回来的?你想不明白的事多著咧,你就永远想下去。” “哼,别认我老婆子胡涂,其实心中最明白,”庆嬷嬷道:“反正他本事此格格你大着哩!他处处都让着你,真有那么一天,我老婆子就算服了格格你!” 清莲格格不禁一呆,诧道:“什么样那么样一天?” 庆嬷嬷只说了几句。 清莲格格陡地霞飞玉靥,嗔道:“庆嬷嬷你…”庆嬷嬷一阵风似地逃出房外而去。 清莲格格靥上羞意未敛,仍自盈盈向简松逸居室走去, 说真的,清莲格格风华绝代,俏丽无双,一身所学,文武兼资,可惜红颜天-,庆嬷嬷早就看透了她的心思,但自己又能说什么? 简松逸一面逗弄着雪儿,不觉前尘往事一一涌现在眼帘,情不由主暗暗叹息一声,目中一热,两滴晶莹泪珠竟夺眶而出。 雪儿发现不胜惊异道:“逸叔叔,怎么你哭了。” 简松逸忙道:“逸叔怎么会哭,是灰尘飞入眼内故而如此,”说时抱着雪儿走出厅外,道:“雪儿,逸叔最近学会了一件本事‘空手抓鱼’,让雪儿瞧瞧逸叔空手抓鱼好玩不好玩。” 雪儿真乐得拍着一双小手,娇笑连声… 口口口 鹿鸣春后有间独院,一明两暗 厅内灯烛烨煊,简松逸文士超瞿大刚孔廷芳四人在座,酒兴甚浓,言笑甚欢。 文士超含笑道:“幸亏皇天鹿佑,新近延平郑王在台闽沿海捷报频传,京师震动,皇上大怒,朝臣怎敢以他事触忤,如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