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7哈利middot;波特诞生的 (第3/4页)
一个日记本。在这个日记本的首页上写着一些拉丁文的单词和短语,还有翻译过来的注释和随笔涂鸦。罗琳自己解释说,这些东西是她在琢磨给那些摄魂怪起名字时信手写下的不同名字。罗琳还向人展示了一叠又一叠的纸,上面布满了她的笔记。还有一些纸的背面也被她写满了字。她在节目中给人展示了背面让她写满了字的住房福利申请表。她用速记的方法先写在本子上,然后再用打字机或者电脑打出来。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她还没有电脑,于是她利用在公司或者在学校的时间将手稿用打字机打出,甚至在打字机上把初稿完整地打了出来。 在这些凌乱的稿子中,有一份据她说是第一部书的至少第15遍草稿。她说在写第一章的时候,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收不住话题,似乎在7本书里要讲的故事,在这一章都要交待完了似的。她说,如果把这15份稿子放在一起的话,那么整个故事都要被讲完了。同时,罗琳给观众看了一份黄色的文件夹,里面装了一个绿色的本子,上面画了很多中间写满了字的白色三角形,还有一些散乱的插页,据她自己说这是故事的结尾,也就是第7本书的最后一章。她说为了激励自己,她把从目前的创作到完成最后一章当作一个目标。这样做能让她感到自己正在越来越接近结尾,有那么一天她会完成,当她真正完成的时候,那部完成的作品就会等待着她。在故事的最后一章里,她讲完了所有人物在离开了霍格沃茨学院后发生的故事———也就是那些幸存的人的故事。据她说,故事中会有更多的人死亡,甚至有一些深受她本人和读者喜爱的人物也会死去。 在她创作哈利·波特第1个故事的时候,罗琳常常泡在咖啡馆里。一些不了解她的同事们还以为她在中午约会情人,所以总是和她开玩笑,问她是否有这么回事。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她确实是在赴一场约会,不过和她约会的是哈利·波特,正是哈利带给了她无穷无尽的灵感和创作激情,20多岁的罗琳忠实地信守着自己与哈利·波特的秘密约定,因而放弃了与年轻同事们出去的诸多机会。 在罗琳开始创作哈利·波特6个月之后,罗琳的母亲去世了,这之后她搬到了葡萄牙去住,在那里她完成了几篇手稿。罗琳承认说第一本书的感情基调以及厄里斯魔镜的情形,就是对她母亲辞世的最直接的一种反应。一开始,在写第一本书时,她很自然地就把哈利写成了孤儿。6个月后当她自己的母亲去世时,她更加同情哈利这个没有双亲的小男孩,可怜他小小年纪就失去父母的疼爱,在厄里斯魔镜一幕里,哈利看到了自己内心的渴望,他看见爸爸mama对着他微笑,罗琳与自己笔下人物和自己母亲之间有着一种感情的联系。罗琳说,如果她可以通过这样的一面镜子和母亲对话的话,那么她会告诉她所有关于自己女儿杰西卡的出生,有关她的书大获成功的事情,然后在还没来得及问问母亲去世的感受这样一些重要问题的时候,与母亲的对话就结束了。和哈利一样,罗琳希望她能与母亲再多呆上一段时间,哪怕只有5分钟。事实上,据罗琳自己说,死亡不仅是第一本书,更是这7部书的一个主题。当一些孩子的家长就这样的主题是否适合孩子们阅读而质问罗琳时,她回答道,她按照自己最初设想到这个故事时的思路而进行创作,而不在乎孩子们是否对它爱不释手。故事中确实有一些谈及善恶的情节,包括一些让人痛苦、悲伤的死亡,她创作的目的在于真实地按照自己的灵感记录这个故事,而不是让孩子们感到有一种被保护的安全感。 1993年夏天,罗琳的女儿杰西卡出生,她的写作也一帆风顺,《哈利·波特与智慧石》的前三章也写得几乎和问世后的新书一致,剩下的一些内容也写得十分顺手。随后罗琳和女儿于那一年末离开了葡萄牙,来到她meimei黛安娜家,她把笔记和手稿也一同带了来。 尽管罗琳的前任丈夫乔治·阿朗特斯说他是第一个与罗琳分享《哈利·波特》的人,但罗琳坚持说她meimei才是在1993年到1994年的那年冬天里,第一个读到哈利·波特故事的人,那时她刚刚离婚,举家迁到了爱丁堡。罗琳说当时自己情绪十分低落,在对自己和生活都失去了信心的情况下,如果不是meimei黛安娜一听到哈利·波特的故事就那么喜欢,高声笑着,从而给了她很大鼓舞的话,她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能继续写下去。直到那时,罗琳已经为这个故事付出心血达3年时间了。但这就像是他们还是小女孩时,罗琳在街上同meimei一起与波特家孩子玩,罗琳在尼克勒斯巷里给meimei讲故事,黛安娜那时就像波特一样笑着,然后鼓励她的jiejie把故事继续讲完。 尽管罗琳坚决地要把哈利·波特的故事创作完,但是她现在有一个孩子要养活,所以她也没有遗忘她父母曾努力灌输给她的人要学会现实的想法。当罗琳发现要想在爱丁堡当一名法语老师的话,她需要教更多的课来获得经验,这样才能维持自己和女儿的生活。她面对的经济困难和每个单身母亲遇到的都是相同的———如何才能在照顾孩子的同时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自己以适应职场的需要。罗琳是一个有些好面子的人,她知道要靠自己出去找事做,即便她对生活的要求很简单。于是罗琳收起她的面子,申请了政府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