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银_第7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7节 (第1/2页)

    第7节

    7

    总行人事部考核小组的考核工作纯粹是在走过场。按照约定俗成的考核程序,赵臣风分别找了省行领导班子的七位成员进行单独谈话。整个工作过程中,赵臣风的脸上自始至终地挂着淡淡的微笑,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不管什么人向他说什么样的话,他总是那样认真地听着,仔细地记录着,但是,却往往掩饰不住那种不以为然的表情,这就更让人捉摸不透他在想些什么了。

    谈话中,黄可凡对杜念基和曹平林二人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这两个人都很出色,都可以作为省分行的一把手来培养。但是,涉及到具体的接班人问题,黄可凡则力推杜念基,认为一把手的位置非他莫属。赵臣风仔细认真地记录下了黄可凡的意见,并表示,一定会把他的意见转达到蔺明蛰行长那里去。

    与黄可凡意见相左的声音来自纪检组长邓成功,他则力推三把手曹平林,认为他为人稳重,扎实肯干,在主管的工作领域创造了令全国商贸银行同行瞩目的成就。作为年轻的副厅局级领导干部,他在遭遇歹徒抢劫银行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勇于保护国家财产,并身负重伤,这更证明了他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舍生忘死的敬业精神。而杜念基的工作成绩平平,工作作风、管理水平方面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且,邓成功还暗示,有匿名上告信反映了杜念基在工作上、生活上以及廉洁自律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总行纪检监察部门将下到省分行来调查核实。赵臣风很认真地听取了邓成功的意见,但是没有发表任何意见。

    令赵臣风感到意外的是,轮到杜念基和曹平林谈话时,二人之间并没有对对方进行惯常见到的相互诋毁和贬低,相反,他们对对方的工作能力、管理水平都发表了比较高的评价,尽管他们每个人都迫切地希望自己能够接替一把手的位置,但是,并没有因为这个主要目标的存在,而在两个人之间闹出不团结的关系来。这在赵臣风所经历的干部考核的经验中,是绝无仅有的。竞争对手之间,往往是一对矛盾体,他们互相倾轧,互相指责,互相诋毁,以达到自己最终胜出的目的。从来没有见到像杜念基和曹平林这样,团结一致地向一把手交椅进军的现象。赵臣风真不知道,在黄可凡的领导下,这两个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经历的人,到底是怎么达成一致的。他们为着同一个目标,却能够在竞争中相安无事,和平共处,在竞争中团结,团结中竞争,这种现象,真的让赵臣风困惑了。

    除了这几个人之外,领导班子的其他三位成员也都对杜、曹二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是,涉及到对一把手人选发表意见时,他们就语焉不详了。对于杜念基,他们认为他年富力强,能力突出,为人持重,但是却曾经因为种种问题被检察院“双规”过,而且在最近发生的临河市分行特大金融诈骗案中,负有一定的责任,他本人也有着说不清楚的复杂的关系和背景。而曹平林虽然有着光辉事迹和出色的工作成绩,但毕竟还是属于业务型干部,作为一把手,还确实稚嫩些。三位行级领导,除了张晓枚副行长明确表态,支持杜念基担任一把手外,其他两人根本没有表露出任何原则性的意见。而张晓枚作为排名最后的副行长,她的意见是不会被过多地考虑和采纳的。

    这样的格局,使一把手的人选问题越发显得疑雾重重,扑朔迷离了。

    随后赵总又广泛地接触了省分行三十几位处级中层干部,听取他们的意见,但这更是走过场罢了。

    为期十天的考核工作终于结束了,搞得大家都疲惫不堪,赵总返回了总行。没过几天,曹平林也要到总行参加存款专业会议,而且还有一些具体工作要向总行部门领导汇报。本来他可以跟赵总同行的,但是为了避免嫌疑,还是把起程的日期错开了。

    这次去北京,曹平林同样要去拜访李副行长,探听一下自己职务问题的进展情况。近来,关于省分行一把手人选的传闻越来越多,有的传闻倾向于杜念基,有的传闻倾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