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银_第3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节 (第1/2页)

    第3节

    3

    这一段时间里,曹平林的心里很不平静。

    听说黄可凡即将结束休假,返回省行,重新执掌大权。而这些天里,杜念基也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总是不见踪影。行里每逢重大事件,各个处室的处长、主任们都找曹平林请示汇报。开始时,他还坚持电话请示杜念基的示下,而杜念基却好像是无暇顾及,总是让他全权处理。时间长了,曹平林也就习以为常,全凭自己的想法果断决策了。

    从白州回到省里后,曹平林就听说了汽车工业集团的股票出了问题。这才明白过来,原来杜念基跟他紧急调用四个亿的人民币资金,是用于炒股票去了。这可是天大的事情,是要掉脑袋的。听说这件事情后,曹平林没有经过任何犹豫,就下定了决心,对这件事绝对要守口如瓶,不能向外界透露一丝一毫的信息。他觉得,杜念基既然敢在这件事上跟自己张嘴,就是信得着自己了,那么自己也不能辜负了他的希望。这与在官场上和杜念基勾心斗角完全是两回事,曹平林心想,即使是在斗争最关键,最残酷的时刻,也决不能拿出这件事来较量,这是个人品的问题,是个本质的问题——整人也不能往死里整啊,闹着玩是不能下死手的。这就好像孙文龙要给自己行政记大过处分一样,关键时刻,杜念基坚决出手相救,为自己免除一难。大家毕竟是在一个单位里共事,在一个饭碗里吃饭,当饭碗里的饭少,不够吃的时候,可以抢一抢,但是决不能拿起刀来就捅人——毕竟还没有到那种少吃一口就会饿死的地步。官场毕竟只是官场,不是战场,不论谁胜谁败,都还没有到你死我活的地步,不管怎么样,也不能拿别人的性命来换自己的乌纱帽。曹平林坚信这一点,而且他也相信,杜念基也坚信这一点。所以从白州回来后,曹平林绝口不跟杜念基提四个亿资金的事情,杜念基也绝口不跟他提这件事,两个人好像达成了共识。目前这四个亿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回到了商贸银行的账上,这件事就算是从此划上了句号,不会再有任何人提起它了。在这件事情的处理过程中,两个人第一次在工作方法上达成了统一,也使得处理过程非常顺利,没有给商贸银行,也没有给杜念基造成任何的不良影响。曹平林心里暗自琢磨,在这件事情上,杜念基是领了自己的人情的——正如在人民银行检查商贸银行高息揽储的事件上,自己也同样领了杜念基的人情一样。可以说,两个人在某些方面的某种程度上,已经达成了某种默契。所以,这一段时间里,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相当程度的缓和。

    但是,经过反复的思考和反复的权衡之后,曹平林决定,仍然不能放弃与杜念基在争夺“一把手”交椅方面的角逐。

    随着黄可凡行长退休的日子越来越近,自己和杜念基之间围绕“一把手”交椅的角逐,也越来越激烈。开始的时候,曹平林似乎只是在为争夺权力而争夺着权力,浑然没有意识到权力所蕴涵的深刻意义。那时,他只是为了和杜念基争一口气,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方方面面并不比他差,而要和他一争高下。因为这样的因素的影响,导致曹平林在争权夺利的过程中,与对手杜念基之间产生了非常深刻的矛盾。但是现在,这种矛盾似乎正在消解,正在转移。自己和杜念基之间好像达成了越来越多的共识,在杜念基为自己摆平孙文龙的发难的过程中,在处理白州市分行储蓄所监守自盗的案件中,甚至在杜念基非法挪用四个亿资金的过程中,曹平林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杜念基对自己,对自己与他杜念基之间的权力斗争的看法,并不是那么地尖锐。多年共事,曹平林知道杜念基天性随意,除了银行业务和他那几个关系不错的哥们儿之外,似乎没有什么事情能够引起他更多的兴趣。杜念基之所以特别注重自己在商贸银行的官职和地位,只不过是为了运用自己的职权,促使商贸银行的信贷业务在他的指挥之下,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同时也换来商贸银行各项业务的全面进步。除此之外,他对权力和官职并没有更多的奢望。假如他身处卑微地位而同样能够左右商贸银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