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章奔走抗争 (第12/14页)
还有他们的情人哄高兴了,想将那四十多万元追回来,你做梦吧。 在南昌逗留了一天,秦博文不用他们开口,主动说离庐山已经不远,好不容易来一趟南昌,顺便上趟庐山吧。庐山可玩的地方多,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上面游了整整四天才下山,坐上轮船,乘风破狼直奔南京。南京不但有中山陵莫愁湖,还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南京到无锡,一杯茶的工夫。无锡在太湖边上,去无锡谁都是冲着太湖去的。太湖美哟,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乘船绕太湖,走苏州,是条不错的风光带,浩荡水连天,碧波万顷狼,湖岸好风光。苏州园林的代表作是四大园林:宋代沧狼亭,元代狮子林,明代拙政园,清代留园,其景色简洁古朴,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游了四园,还得到寒山寺去看看枫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狗日的张继,当年科考落榜,却成就了这首千古绝唱,哪像张李二法官,考了三年大学没上线,虽然悲愤冲天,学汪国真一口气写了好几十首抒情诗,却没有一句像诗,倒像单位秘书写给老领导的悼词。只得丢弃诗人梦,通过父母关系应聘到政法系统做了法官,至今想来还有些不服气。告别苏州,人家尽枕河的周庄是不能放过的,这是近年开发的水上佳处,洋人都老远跑了来,咱们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不能让美景都养了外国鬼子的猫眼。接着是上海外滩,南京路,豫园,以及新建成的浦东。到了上海,不去杭州西湖瞧瞧,简直是没文化,比农民还农民。先游西湖十景,再品西湖龙井.人生至境莫过如此矣。其实看十景也好,喝龙井也好,都是沾的西湖的光,西湖是有灵魂的,是女人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绕了一大圈,张李两位法官才忽然想起,也该到被告肖长松办厂的地方去瞧瞧了。赶到目的地.并不忙着办案,而是把当地法院有关人员喊到宾馆,由秦博文买单,好好请了一顿,饭后还一人给了一千元红包。然后在这伙法官的积极配合下,一齐去了肖长松的厂子。肖长松见这么多大盖帽从天而降,双腿发软,差点就要跪倒在地上,也就不敢有丝毫怠慢,照着判决书,乖乖划了四十多万元到维都市人民法院账户上。 打了一年的官司,总算有了结果,秦博文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来,不知该佩服袋里流出去的人民币杀伤力强大,还是该佩服两位人民法官执法如山。感到疑惑不解的是,那四十多万元明明是你债权人的,也早将私人账户告诉给了两位法官,他们为什么不直接把钱打到你的账户上,却划人法院账户?两位说这是法院的规矩,执行庭执行回去的钱都得先到法院账户上过渡一下,否则体现不出为民执法的宗旨和他们的工作业绩。秦博文觉得也有道理,反正钱进了法院账户,而法院是人民法院,自己是人民,钱到了人民法院账户上,跟到了人民账户上也许没有太大的区别。 不用说,几个人一路上坐车乘船,吃饭睡觉,看风景,还有请客送红包,都是秦博文掏的腰包。回维都的火车上,他躲到卫生间悄悄算了一下,这一趟足足花掉他五万多元。秦博文心疼如刀铰,却不敢吱声,还得对两对情人笑脸相迎。不是为了给你执行案子,两位法官坐在办公室里喝茶看报,多舒服多惬意,也不用离妻别子,在外劳苦奔波这么一个多月。还要受小情人拖累,白天花精力,晚上花jingzi。看两位法官眼睛大了两圈,腰围小了两圈,走路风都吹得倒,你不仅没有理由计较你那两个臭钱,还应该感念他们的大恩大德。先贤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秉公执法,打造良好的经济环境,给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保驾护航,他们不惜消耗自己的体力和精力,日夜兼程,爬山涉水,终于将款子执行到法院的户头上,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实在太可贵了,真是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秦博文怪只怪自己没有诗才,不然也像写《题西林壁》的苏轼或写《枫桥夜泊》的张继那样,写几首诗献给两位法官。或是学《太湖美》的风格,写一首《法官美》之类的赞歌,让天下人都来歌颂张李两位法官先生。 卓小梅却不在乎秦博文有没有诗才,她在乎的是那已经执行到法院账户上的四十多万元,问秦博文几时可以打到他的户头上。秦博文说:“两位法官要我先别急,法院讲究依法办事。依法办事总得有一个执法程序,而执法程序是体现执法精神的确切保障。”卓小梅说:“执法精神保不保障,那是法官的事,你还是考虑考虑怎么保障你那几个钱吧。”秦博文没有这么悲观,说:“连法官和法律都信不过了.这个世上你还信得过谁?” 这话当然是不容置疑的。法律是社会最后的底线,法官是这根最后的底线的守护者,如果连法官都没耐心守护这最后的底线,这最后的底线也在我们眼前消失了,你想这个社会将会是个什么鸟样?因此再怎么怀疑,也没有理由去怀疑这根最后的底线。 这么一想,卓小梅也就宽下心来。事实是机关幼儿园仍摇摇晃晃悬在半空中,不知会飘向何处,她哪里还顾得上秦博文的事情?卓小梅整天头晕脑胀的,于清萍说过的那些话像蜜蜂一样嗡嗡嗡鸣着,往她脑袋里直钻,而她总是不得要领,不知用什么办法,才能解决于清萍给出的那道该死的难题。 其实这个世上,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漂亮女人。比如随处可见的发廊,虽然相貌平平者不少,却偶尔还能碰上漂亮小妞。还有不少下岗女职工,年轻好看的也不难找到。只是这两种女人品位一般不太高,按照于清萍美丽女人的理论,肯定是吊不起魏德正那种男人的胃口的。 市里倒是有一个所谓的艺术学校,里面有不少年轻漂亮甚至符合于清萍美丽女人标准的女孩。这些女孩大部分来自贫寒人家,有美色也有艺术细胞和一定的天分,唯独没有票子。前途也很暗淡,因为这种形式的艺术学校全国各地不知有多少,所谓的艺术人才多如过江之鲫,毕业后根本没法找到体面的工作。残酷的现实告诉她们,年轻和漂亮如果养在深闺,那是不能变现的,何况这两样东西折旧速度快得惊人。她们也就不再顾影自怜,一心寻求着将自己的资本尽快变成资金的有效途径,只差没在头上打个草结,跑到街头变卖自己了。一些有钱人早就盯住了这样的美人窝,买通学校的教职工,到里面去物色女孩,大模大样带出去包养。有些想往上爬又没有别的门路的官员,也咬咬牙,花大钱进去包租女孩,奉给自己的上司。 艺校的故事可不是卓小梅想象出来的,她天天围着幼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