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七章天外来客 (第1/2页)
第二十七章 天外来客 冶砚楼,很大!不,准确地来说,是很深! 足足有近七十余米的纵向空间,初入时,自己以为进了所谓的帝王家,但仅仅只是那种空间的大、敞、通、深给人的感觉像而已,却没有华丽、奢侈的金碧辉煌,而是透亮、清雅、精致和空间的无限延伸… 直至尽头,有高出两尺的平台,当时记得,台上一处摆了矮几,一处有方与普通桌子同高的宽案,非常宽,两厢同处平台,高低错落,并有轻纱垂下,随风掩映—— 而那是两日前,带着翠儿和洋儿爬山时,将整座山摸了个遍,也才对这处冶砚楼有了印象。 现在,我踏上楼前的回廊,收了伞,看一眼两旁细雨如织,而廊檐下有水滴顺着檐角坠落,仿佛珠帘垂挂。 脚下踩着廊内如白玉一般、说不出是什么材质铺的甬道,一路踏去,像在入那月中的广寒宫,周遭有雨雾中的烟气缭绕,将远远的那座“不是楼的楼”置在了天际间般的虚无、飘渺、如画—— 轻而快捷地走着,心里在想,梅无艳此刻在那里会做些什么? 终于到了,宽阔地门敞开着,跨进去,直直入内。 越入内,越心惊,也越走得慢,走到过半的距离时,停顿了脚步。 现在的感觉是什么? 是刘备三顾茅庐,在第三次去时,初入诸葛孔明那茅庐的感觉—— 奇怪吗? 影视剧中的《三国演义》做不了准,那是无数次的改编后,放在了银屏上的“演义”大历史背景没有变,但是中间的细节很多仅仅是为了卖场而将情节做了故意的安排。 那原著的《三国志》呢?也不是完全的原史,甚至对是否有三顾一说是让人质疑的,但现在的历史学家正在想办法将历史还原—— 而据可靠的说法,当时的孔明并非是声名在外到了让刘备要主动去求贤的地步,而是用了些心思。 在刘备到了荆州六年以后,才注意到周围有他这个人,还是孔明的一些毛隧自荐的方法才让刘备出城去寻访他的。 第一次入卧龙岗,没有找到孔明,却听到孩童的山歌不一般,是奇人才能写出的词意,像那姜子牙当初直钩钓鱼,说是“愿者上钩”却是谱了曲,填了词,让渔夫到处传唱,给自己制造声势,才让周文王找到他—— 呵,没有评价的意思喔,只是说刘备进岗,先听到小儿的放牛歌不同凡响,一问是卧龙先生写的,心里先有了好感、惊奇,接着看到一个儒士,风度不凡,上去说得几句话,谈吐也不俗,他心下大喜,以为面前人是卧龙先生,结果对方连连摇头,直呼自己哪敢比?他只是卧龙的一个朋友而已。 朋友都这样?刘备心下惊,问对方孔明在哪,对方只是回:“去游访了,请下次来。” 第一次,无功而回,但已让刘备对卧龙先生有了暇想。 第二次,癫癫地跑去,在卧龙先生的门前遇上一个白发白须,有仙风道骨的老者,再谈几句,也是谈吐惊人、出语不凡,莫非这是卧龙先生?只是年龄大了些,他心下犯疑,却是高兴,但一问,对方只是卧龙的岳丈! 喔?连亲家都这么非同俗物,那这个卧龙先生该是怎样的角色? 于是,当时已跻身天下枭雄行列的刘备不惜折腰,第三次去“顾”这一次,当他入茅庐后,看到庐内似神仙风流的三几个人,逍遥自在,闲散洒脱地汇聚着并谈着什么—— 那感觉,让他如误闯了仙人府第一般,是满心的激动和惊叹—— 可怜的刘备,他当时的心情我已能完全体会—— (他成功地从那些人中,依靠后来听闻的外届对卧龙先生形象的描述,找到了羽扇纶巾、智眉慧目的诸葛孔明! 我呢,也很肯定孔明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除了酒香也怕巷子深、再有才的人也得懂得自我推荐的道理外,他如果不这么做,不先在声势上将刘备震住,凭什么要做头席的军师?凭什么让刘备一开始得对他言听计从,而不能去在乎旁人的挑唆轻视?必竟那时的诸葛亮只有二十五岁,是后辈小子,而刘备当时已四十余岁,年龄上会自输气势,如果不做这些,也无法成他后来平天下、建三足鼎立的惊天伟业!) 只是,现在,我站在这里,也是同样如入了仙人府第的感觉,惊讶、恍惚、迟疑、停顿——。 离前方平台有些距离,离身后大门也有些距离,自已是该进还是该退? 初入门内,自顾走得快捷,越往内,发现有清绿、鹅黄、艳红还有那从白渐变水红的四道鲜明亮色,她们都在这里?齐全得很。 脚步有些放慢,再往前走,越看得人影分明,也越看得到那座台上,矮几旁,除了我这个方向的一个薄团空着,另外三个方向都坐了人。 有外人? 是客人吗? 犹豫,脚步渐慢,并且已能看清,与我正对着坐在主位的是梅无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