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_第二节认同男他们的世界中国男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节认同男他们的世界中国男 (第2/3页)

些在青春期转向同性发泄渠道的男性往往是性生理和性心理早熟的人和性欲比一般人强烈的人,否则,为什么别人没有感觉到有迫切的性发泄需要,或即使有了这种要求也能够暂时克制下去,而他们却不能克制呢?这种推测是有道理的,但是有待证明,同时亦不应忽略了那些通过自慰手段或到异性那里寻找发泄渠道的人们,他们也和同性恋一样冒着违法社会规范的危险。

    根据一位调查对象的经验之谈,多数同性恋者是在青春期前后走上这条路的,有的十七八岁,有的二十出头。但也的确有些人,在婚前对此没兴趣,婚后才认同了这种倾向。

    一位自称同性恋“精英”的调查对象认为“同性恋少年比一般同龄人内心丰富”在我们看来,内心是否丰富难以定论,同性恋少年比一般同龄人在性上更早熟更强烈倒可能是事实。或许二者在生理上没有什么差别,但同性恋少年在心理上似乎更早熟些。因为在同样不可能接近异性的情况下,同性恋少年找到了同性发泄对象,而一般同龄人大多或是压抑了性欲,或是尚未感到这种欲望的存在。

    一位调查对象明确提出:“第一次性经验及其重要,如果是与同性发生的,就可能终生同性恋。”我们对这一点理解是:当事人将性快感与与同性对象联结在一起,难以再将二者分开,尤其当这一经验发生在早年生活当中。事件发生时,当事人年龄越小,越无全面判断人生经验的能力,越没有将多种经验加以比较的条件,因此也就越容易形成对某事物与他事物之间关系的固定看法,就如性快感与同性对象之间的关系那样。克里克在《男性》一书中指出:“早年的同性恋经历对性本能有深远影响。”(克里克,第223页)在我们看来,其道理就在于此。

    以往的同性恋成因理论,多偏重于讨论同性恋者在认同男性角色上的困难,而我们的调查对象中,有很大一部分坚定不移地把自己认同于男性。一次我们接待了三位认同男性的同性恋者,与他们讨论了同性恋的形成原因。这三位调查对象年龄在25到35岁之间,其中一位已婚。三人知识层次都比较高,虽然对社会学和行为科学中有关同性恋成因的理论知之不多,但对这个问题都有过一番独立思考。当我们提及郝兹菲尔德的“第三性”理论(以同性恋者为独立于男女量性之外的第三性)时,他们都表示反对,其中一位甚至斥之为“败类的理论”,因为他们全都认同男性。

    他们认为,同性恋男人也是男人,正如同性恋女人也是女人一样。性角色是一种社会角色,和性生活方式并无必然联系。同性恋者只不过是选择了不同的性行为方式,并不一定因此就产生角色认同方面的问题。这类同性恋者在认同男性角色上并未发生困难,但是仍然认为同性间的性行为比异性间的快乐。由此我们想到,性角色是个综合的概念,它的各个方面之间的联系就是必然的吗?有什么理由证明,一个人有了男性形象,就必定喜欢yindao交?打领带是男性角色这个综合概念的一部分(属第三性征),要在打领带和yindao交之间找出必然联系,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调查对象中的一位在谈到自己性取向的形成原因时,极其强调首次性经验的重要意义。他上中学时追过女孩,应该说在角色认同上已有一定火侯。但是后来因为偶然机会有过一次同性恋经历,随后虽一再克制自己,在压抑了四年之后,心理上仍旧一直渴望,最后再次开始同性恋生活,以致完全不能自拔。

    我们将同性恋成因中强调首次性经验重要性的理论称为“空白占据”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性行为方式和性角色认同这两者之间虽然关系密切,但毕竟是两回事。人们可以在认同了某种性角色之后,在一段时间里,性行为方式还是空白。一旦某种性行为方式首先占据了这一空白,就大有可能固定下来,形成终生的性取向。而这种被选中的性行为方式同性别认同之间并没有必要的联系。也就是说,那些性行为方式以同性为对象的男子并不一定认同女性角色;那些在心理和生理上完全认同男性角色的男子也并不一定将性行为方式固定到异性间的yindao交上。

    在认同男性的调查对象中,除了对最初性经验的强调之外,还有人提出,家庭对他们的过分钟爱是造成日后同性恋性取向的原因。

    一同性恋者说:“从小父母十分溺爱我,要什么都给。我一岁到四岁时,家里为我雇了保姆,一个月17元的工资,可那时我母亲才挣15元一个月。”另一位说:“我和弟弟相差12年,所以一直到12岁,不只是父母溺爱我,一大家子人都把我当老儿子养。我的自我感觉是,我小时候是招人喜欢的。坐在公共汽车上,老有人逗我说话,说我长得好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