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八十六章:初战告捷三 (第2/3页)
的,前身年8月开办的京都军校。该学校主要教授军事课程,并且注重向学生灌输“效忠天皇”的封建忠君思想和为了“大日本帝国”不惜肝脑涂地的军国主义思想,以非常残忍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武士道精神。该学校的毕业生是日本近代军队的骨干,近代日本四处发动的侵略战争中的陆军军官无论将军还是少尉,几乎都曾在这里学习过。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虽然培养的大部分都是战犯,但是其教学严谨科学,并非人人都可以顺利毕业,其军事教育普及在各个方面,教授的课程繁多而且复杂,想要毕业,首先要通过的课程:戦术学战术学;戦史(战争史);军制学(编制学);兵武;射撃学(射击学);航空学;筑城学(工程学);交通学;测図学(绘图学);马学;卫生学;教育学;军队教育;一般教育;外国语。所以此时的日本军官的素质还是很不错的,不过也有其固有的缺陷,如战术呆板等。 陆军士官学校人才辈出,其中晋升为元帅的有:杉山元(陆相)?畑俊相)等。大将有:阿部信行、真崎甚三郎、本庄繁、松井石根、荒木贞夫(陆相)、林仙之、小矶国昭。中将:坂部十寸穂、二宫治重、香椎浩平、秦真次、柳川平助、郷田兼安、稲垣考照。少将:泷原三郎、古贺彻治、二宫久二。 该校重视军国主义精神教育,强调提高学员的文化水平和战术素养,该学校的毕业生是日本近代军队的骨干,近代日本四处发动的侵略战争中的陆军军官无论将军还是少尉,几乎都曾在这里学习过,其中6人曾担任内阁首相;此外在当时由于受到“政治学西洋,军事学东洋”的影响,很多的中政界要员也先后都在此校就学。比如:蔡锷,蒋百里,张孝淮,许崇智,孙传芳,阎锡山,尹昌衡,刘毓祺,蒋作宾,何应钦,汤恩伯,朱绍良,程潜等。 说起日本陆军大学,确实是日军不得不说的一个机构,它是培养侵华军官的一个摇篮,是旧日本陆军设置培养参谋军官的教育机构。当然了,在那个时代几乎没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相同的机构,例如德国的柏林军事学院和中国的陆军大学。 日本陆军大学创设于东京港区北青山开校后一年迁往千代田区,在二次大战结束前疏散至山梨县甲府市,培养参谋军官及日军将、大佐级高阶军官及军事研究为其主要任务。设置的64年间共有3,485名毕业生,略称“陆大”报考资格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在部队两年以上经历,未满30岁的中、大尉军官。教育期间为步兵、骑兵三年,炮兵、工兵为两年。日本陆军内的诸所学校通常是在教育总监部的管辖下,但陆大却是由参谋本部直辖的学校,陆大学生毕业后的人事安排由参谋本部直接处理,可见日本国内对陆军大学的重视。而且在设校两年后,从当时普鲁士军事学院请来名将毛奇老毛奇的弟子担任教官,引进当时优秀的普鲁士军事参谋教育与制度。 陆大毕业生可以获授一枚“菊花与星”毕业徽章佩于胸前,因为此徽章酷似日本江户时代天保年间发行的钱币,所以陆大毕业生就以“天保钱组”来自称,最优秀毕业生可以从天皇获赐军刀,则又称“军刀组”毕业生在日后军职升迁有优先考量。陆大毕业的军官自视甚高,将“菊花与星”毕业徽章佩于胸前视为光荣,矮视非陆大出身军官,往往以“无天组”蔑称非陆大出身军官,因为他们没有此“菊花与星”毕业生徽章,造成了一些军官对立现象,所以于昭和11年就禁止在军服佩带陆大毕业徽章。 但是,日本陆军大学成立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侵略战争做准备。从日俄战争到七七事变,陆军大学的学生逐步成为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中坚力量和“中枢”日本侵华战争其间的许多日方高级将领都由陆军大学毕业,其中著名的有日本侵华理论家、九一八事变的发动者石原莞尔“剃刀将军”、日本甲级战犯东条英机,南京大屠杀的制造者松井石根以及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 陆军大学成立之初就盛行不少侵略理论,如荒尾精的“兴亚理论”可以被算作“大东亚共荣圈”的前身。而从陆军大学成长起来的军官则或多或少受到这些理论的影响,成为他们今后为日本对外扩张的动力和理论指导。陆军大学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推波助澜最最狂热的机构,作为军人,他们在军事指挥上很多都是精英,但是在思想上,对国家关系的认识上局限性很大,很多人简单的将国家之间视为弱rou强食的关系或主张由日本领导亚洲诸国反抗欧美的统治。这些理论不仅不够成熟,而且只是军国主义分子发动战争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