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楔子 (第3/3页)
半开的白莲,那是明月楼镇楼之宝。粉黛不施,周身再无其他配饰,却可以让这天地间所有的胭脂水粉为之失色。 虽是叱责,语气却仍是淡淡的,但是明月楼的人都晓得墨荷姑娘的为人秉性,能够让平素寡言肃静的墨荷出言相护,这秦公子的来头必是不小。其他丫鬟婆子可能没有见识过,但张嬷嬷是有亲眼所见的,去年中秋节下,当朝太傅之子为搏美人一笑,曾命家丁一次奉上纹银千两,满座皆惊,却没有能够赢得美人一顾。 “墨荷,我,我――”张嬷嬷有些害怕,却不肯放下颜面立即讨饶,不禁口吃起来。 哪知墨荷突然抬高声调,厉声道:“尔等还不跪下,求秦公子饶命!” “啊…”张嬷嬷吓得瘫倒在地,赶紧拉着十四她们一行人等跪拜叩头,口中还迭声道:“秦公子饶命!秦公子饶命!小的不知是秦公子多有得罪,实在是罪该万死!秦公子饶命…”一边叩头如捣蒜。姑不论眼前这位是何身份,从墨荷的一反常态即可判定,其尊贵想必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下的,说不定是位王爷侯爷,捏死自己这些蝼蚁之辈还不是等闲之事。 晚风轻拂起舷板之上众人的衣裾,秦镠背手而立,神色平淡,坦然承受着岸边一群人等的跪拜,仿佛是再稀松平常不过之事。 十四并不傻,从墨荷的语气中,从方才的几番回合间,她已体会出对方身份的非同寻常。 人群之中,她呆呆望着眼前人,平生第一次感到无比的失望,她起身走到近前,将手中的玉饰还给他,轻声道:“还给你。” 秦镠不解,柔声安抚她:“你不喜欢吗?” 十四摇头,一个字一个字清晰无比地道:“先前喜欢的,现在不喜欢了。” 秦镠失笑,自己从没有见过如此率直的小姑娘,着实有趣得很。 薄唇轻扬,目光灼灼:“为什么现在不喜欢了呢?” 十四的眼睛似被他目光灼伤一般,有一刹那间的晕眩,随即垂下眼睫,站稳小小的身子,并不答,只将手中的月焰放在甲板上,然后转身头也不回地朝明月楼走去。 张嬷嬷惊魂未定,走也不是,留也不敢,仍旧跪着不敢起身,眼巴巴地看着秦镠人等。 秦镠收起笑容,示意侍卫将手中拾起的玉饰交给她,张嬷嬷哪敢不收。 秦镠也不理她,只冷淡地吩咐下去:“回府。” 于是画舫离开岸边,渐渐行远,向曲水驶去。 笛声又起,这一回换了一支清平的曲调,婉转妩媚,情深款款,似有无限柔肠。 十四识得这支曲牌,虽已走出很远,但,到底年纪小功底差,忍不住偷偷伫足,回望过去。 墨龙舟已离岸很远。恢弘的甲板之上,他,卓然而立,衣袂被风飘起,面朝自己的桃叶渡口方向,用手中那只翠玉长笛,吹出坊间近来广为传咏的那曲词牌。笛音绮丽清澈,映着酽酽池水,动人心魄。身后,是一身白衣的墨荷。两个人一蓝一白,映着天边如织的晚霞,宛如一对双生璧人。 那火一般连天的霞云,成为十四毕生难忘的记忆。十四从未有如此之急切,盼望自己的生辰早一日到来,虽然距离七月初七,已不盈半月,但十四恨不能织女娘娘立刻就能听到自己内心的乞愿。 每年的七月初七乞巧节,也称“女儿节”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但,乞巧尚在其次,最重要的莫过于――所有未出阁的女子均可以在七夕这天向织女娘娘求赐一桩美满姻缘。更有胆大的女子悄悄藏身于南瓜棚下,听老辈人讲,若能在夜深人静之时偷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私语,必得佳婿。 自记事时起,每年的乞巧节,娘都要费尽心思为十四置办一个不同于往年的生日。而这一年尤为隆重,因为今年的乞巧节,十四就满十五岁了。女子十五为及笄,自此长大成人,进入待聘之年。 及笄之日,是每一个女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之一,十四记得那一年是开平二年,不,应该称天宝元年。 正是自那一年始――吴越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连村野之农夫、街头黄口之小儿都知道他们有了自己的国家与朝廷,有君有臣有宗有庙,从此不再是大梁朝之附属,年号也不再是开平二年,吴越国自此改元,始称天宝元年。 但这些和十四毫无瓜葛,十四的脑海里燃烧的只有那晚七彩光耀的云霞,如同擎天的火炬照亮了半壁新月池水,清晰地映照出一个身影。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这一年,十四也如这河上的越女一般,得遇她的良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