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皇后_第20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0章 (第2/4页)


    日军在朝鲜的攻势作战,目标首先是围攻平壤。自叶志超率部北上,日军在朝鲜南部已无后顾之忧,于是,集中全力北上,以平壤为进军目标。9月12日平壤大战拉开序幕。

    日军16000余人兵临平壤城下,并从南、北、西北、东北方向对平壤形成了包围。这时,叶志超急忙颁布防御命令,布署战守。任务确定后,又要求各军,虽划地防守,但彼此仍需互相援应,各军各营倘有疏失,一经查出,立照军法从事。作为总统平壤清军的叶志超虽然严令各军防守,但他自己却无坚强的战斗决心,暗中伺机准备弃城逃跑。

    9月14日,即日军向平壤发起总攻前夕,叶志超竟召集各将领会议,以兵单、弹药不全,地势不熟等理由,商讨弃城北撤之计,提议暂退暖州,以图后举。会上,遭到左宝贵等人的痛斥。事后,左宝贵为严防叶氏逃跑,派亲兵对叶加以严密监视。自此,叶氏威信扫地,号令不行。

    15日,日军向平壤发起总攻。驻守平壤清军各营实际上是处于诸将各自行动的状态,缺乏统一指挥和调度的情况下进行防守作战的,尽管如此,各军备营仍进行了坚决抵抗。日军死伤甚多,因死伤惨重,被迫撤退。这一仗,清军取得了重大胜利。但守卫牡丹台的清兵,在日军猛烈的炮火之下,节节后退,在日军三面合击之中,牡丹台终于失守。当时左宝贵正在玄武门督战,见牡丹台失守,亲自登阵督战,点燃大炮,向日军轰击,先后3次被日军流弹击中,犹裹伤再战,直至牺牲。左宝贵的牺牲是日清战争中,清朝高级将领洒血疆场、为国捐躯第一人。

    得到其他几处关卡失守,以及左宝贵战死的消息,叶志超惊恐万状,决定弃城逃跑。他强令坚守阵地的马玉昆和卫汝贵迅速撤军,又在城门上悬挂白旗,派人假平安道监司的名义,致书日军,要求停战。是时,天气骤变,雷鸣电闪,暴雨如注。日军接到清军要求停战文书后,估计清军可能利用雷雨,趁黑夜弃城逃走,于是命令军队埋伏在通往义州大道两侧,进行截击。

    当天晚上,清军冒倾盆大雨,沿义州向北仓皇撤退。清军不知有伏,争先夺路奔逃,溃不成军。等溃逃至日军伏击圈之时,遭到日军狙击,死伤惨重。叶志超率众,一口气跑了五百多里,不敢在朝鲜境内逗留,渡鸭绿江返国。后统计,清军在溃退时被日军伏击和人马践踏而死者近2000人,被俘500余人,丢弃大炮35门,枪支950余杆,车156辆,马250多匹,粮食4600余石。至于子弹、金银及其他军用物资更是无法统计。

    清军溃退后,9月16日,日军占领了平壤。

    平壤战役是日清战争爆发后的首战,也是两国陆军第一次大规模作战。战斗以清军的溃退而告终,在朝清军全部退入本国境内。在这次战役中,日军仅死伤、失踪698人。在平壤战役结束以后两天,中日两国海军在黄海海面展开海战,这是一次中、日两国海军主力决斗,是为中日甲午海战。最终,日本联合舰队击败了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指挥的北洋舰队,日军大获全胜。至此,中日战争的战场移向中国辽东半岛和中国近海,朝鲜完全落入日本的魔掌。

    由朝鲜甲午东学党起义引发的中日大战,陆战决于朝鲜平壤,海战决于黄海,日本在此两次战役中,均大获全胜。

    中日战火蔓延到中国境内之时,朝鲜的国土仍无片刻安宁。1894年7月23日,日本兵攻入朝鲜王宫之事在全国传开,立即激起朝鲜人民的强烈反抗。已经熄灭的人民起义再次复燃,这次东学党打出了“斥倭”的口号,号召全国人民将日本侵略者赶出朝鲜。

    此时,日本兵把持着朝鲜王宫,拒不撤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即使朝鲜政府大臣也要凭日本公使制作的门标,才能出入王宫。日军一扫汉城的朝鲜军队,市街之上无一韩兵出现,已经消除了朝鲜国的兵权和警密权,使朝鲜完全置于日本的“保护之下”

    等到日本在日清战争中连战连捷,把清军完全驱逐出朝鲜,眼看胜利指日可待之际,就唆使他们所一手扶植的亲日政府,把矛头转向农民军。

    当时,农民军对日本强盗的侵略行径和亲日政府的卖国勾当感到无比的愤慨。他们在清日战争爆发后,便蓬蓬勃勃地在更广泛的地区展开了斗争。农民军当时活动在全罗道和忠清道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庆尚道、京器道、江原道、黄海道的一些地区,其影响甚至波及到平安道和咸镜道。官军中不少士兵也陆续参加了农民军的行列,甚至连那些一度奉清朝封建军阀之命,为讨伐农民军而被迫来到朝鲜的清军士兵,也参加了农民军,为反对共同的敌人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朝鲜亲日政府而共同战斗。到了9月份,东学党农民起义军已经在汉城附近活动。

    从9月份开始,日军与朝鲜官军勾结在一起,开始对东学党农民军主力部队发起进攻。各地的农民军获悉日军和官军开始大规模进攻的消息之后,就以汉城为攻击目标,开始集结大量兵力。全罗道各地的“执纲所”和农民军的领导者,在“驱兵入京,尽灭权责,逐灭夷烃,澄清圣道,济世安民”的口号下,组织起农民军的队伍。长期受崔海月影响的忠清道农民军也都奋起抗战。

    于是,农民军又以全奉准为总大将,全部集结在忠清道一带,到9月末队伍扩大为近十万人。

    卖国的亲日政府,与日军狼狈为jianian,企图在公州一带阻止农民军北上攻打汉城。当时,日军和官军都是用美英提供的许多大炮和新式武器装备起来的,而且还受到长期的训练。与此相反,农民军尽管人数众多,声势浩大,但装备和训练却很差。而且,农民军联合总指挥部内部,混有一些象东学教教主崔海月之流的投降主义和分裂主义的领导人,这就削弱了农民军队伍内部的统—和团结。

    当时,崔海月一伙因慑于多数东学教徒和农民的声势,虽然不得已地从是年9月中旬表面上参加了农民军的行列,但他们自始至终搞分裂活动,执行着一条向朝鲜政府妥协的路线。然而,全奉准等人在绝大多数东学党徒和农民的支持下,粉碎了他们的妥协路线,展开了积极的进攻战。

    但是,由于农民军武器陋劣和缺乏军事训练,在日军的诱引战术和猛烈的炮击下,最后惨造失败。从当年10月末起,农民军几乎处于瓦解状态,而分散为许多小部队。这些小部队,后来在忠清道、全罗道的许多地方继续同日军展开了顽强的战斗,但也被各个击破了。其他各道准备攻打汉城的农民军,在公州战役失败后,也由于日军和官军的残酷“讨伐”逐渐被击败。到12月底,三南一带几乎成了日军和官军的天下。

    1894年12月,当农民军的势力逐渐衰弱,大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