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章古往今来 (第2/3页)
,一个个都钦佩至极,不自觉地发出共鸣: 看看,我们的先辈为官的品质道德,至今也值得去效仿和学习啊! 在大堂浏览一圈,大家步至屏门,这是县署大院的屏障。屏门面北上方置匾额一方,镌刻有“天理·国法·人情”六个大字,这大概是重新修复之后添置的。六个大字与二堂遥相对应。二堂的前檐有四根黑漆明柱,中间两柱也有抱柱联,写的是: 法行无亲令行无故;赏疑惟重罚疑惟轻。 看着这副楹联,年纪最轻的法官道出他的看法,谁说咱们中国只讲人治,不讲法治。看看,明清时代的官人就要求严厉执法了…大家也就附和着年轻法官的话说开了。有人说咱们国家,不论哪朝哪代,执政的宗旨写得都是冠冕堂皇的。有人说,历代的官人也是真心想把国家治好,把百姓的事办好的,他执政的宗旨当然要写得好了。有人说,这话都不错,就是不好落实,也叫落实不了。有人说,不只是落实不了,落实的东西往往与宣扬倡导的宗旨背道而驰。有个年纪大点的法官说,这就是中国问题的实质,就是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有人就开玩笑说,看来现在的人不实事求是,阳奉阴违,还是学的古人啊!说得大家一阵哄笑。 二堂在明代名为退思堂,后改为思补堂。到了清代,这里重修后改名为琴治堂、双柏堂,后又改名“敬恕堂”这里是处理一般民事的地方。黎明站在二堂中间,对同志们说,清代时候很重视“省刑爱民”的统治方法,主张恩威并济,实行刑罚与调处相结合的原则,与如今的倡导法官主动调解一些案子,使原被告双方在调解中解决争端、化解矛盾有相似之处。 走出二堂,到了穿廊,穿廊前中间的两根明柱上有抱柱联一副,写的是: 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 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穿过穿廊,就到了县衙的第二座大型建筑三堂。三堂规模仅次于大堂,比二堂要大。三堂后边还有三重院,知县不但在此宿居,而且还在这里接待上级官员,办理公文。有些涉密案件和不宜公开的案件也在这里审讯处理。三堂前面四根黑漆明柱,也有一副抱柱联,写的是: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大家又被这副楹联吸引住了。有个中年法官突然想起,去年省长换届时,有个新上任的副省长发表就职演讲,就引用了这副楹联。太陈旧了,都二十一世纪了,当省长的该用点有时代气息的话发表演说,还用几个朝代前的陈词滥调,太不时代啦。 另一个法官说,别说这是陈词滥调,现在的官能做到这份儿上就不错了。 又一个人就说,是的,词虽老了点,感情却朴素真诚,比当今那花里胡哨的时髦词句还实在,只是觉得还有点平实,境界再高一点就更好了。 又一个人就说,别提那么高,就这等水平的境界,能做到就实在不错了… 那个年纪最轻的法官突然在另两根黑漆明柱上发现了两张小传单式的标语,是用胶水刚粘上的,湿漉漉的,胶水还没干。他蹲下身,认真地去看那上边的小字,不知不觉地就读了出来: 得一官耻辱失一官难受勿说官员有用全是暗箱交易; 吃百姓之rou喝百姓之血莫道自是公仆其实都是老爷。 随着年轻法官读出的声音,大家都云集过来,去看这副另类的楹联。 大家看着想着,就议论起来: 有人说这是谁写的,太偏颇,太极端了。 有人说,对啊,如今做官的人,绝大多数是好人啊,怎能全是暗箱交易。 有人说,至少应该说,当官的人中也有好官好人吧,总不会全是幕后交易吧。如今选拔干部,程序很是规范严格的,即使有钱权交易出来的官员,也是少数吧。 这时候,县衙的一个服务人员走来了。他半蹲下身子,顺手就把粘在明柱上的小传单揭掉了,拐过头问黎明一行,看见是谁粘贴的这小标语没有,大家都说没有注意。那服务人员就将揭掉的纸揉作一小团,扔进三堂前边一侧的垃圾桶里。 黎明看着那服务人员消失的方向,问大家,对出现这种另类的“楹联”有何看法? 有人说,粘贴这种东西的人太不光明磊落,有什么看法和意见可以在媒体公开发表,或者向政府进谏,或是向检察纪检部门举报,不能做这种偷偷摸摸的事。这样做也做不出啥效果。 有人说,这种人肯定是那部分生活比较困难的人,咱们不知道他是什么原因困难起来的,要么是下岗无业了,要么是在单位遭遇了什么,对他的领导不满起来,又斗不过领导,很可能他们还会满世界跑着上访,又解决不了问题,就用这法子出气… 黎明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