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章汇文学社 (第2/3页)
替自己办到了进汇文学社的身份,心里如何不高兴,拱手施礼道:“有劳古叔,若亭渊有三甲之命,古叔当记大功。” 陶勋在景福分行里住了几天,古述便催着他到学社里报到。 汇文学社的社址是故大学士杨琪捐出来的一处别院,位于京城近郊西北襄山之下,占地原本只有不到八亩,后来不断有从学社出身的朝廷大员捐建,经数代扩建修葺后占地已达七十亩,里面不但建有孔圣祠、文昌宫、讲学堂、藏书阁等大型建筑,还有小桥流水、亭台楼榭、回廊曲径、花园山石等深具江南特色的园林建筑,环境清幽,对赶考的学子们来讲的确是一处温习备考的佳处。 陶勋报到之后被安排在人字六号院里,这是典型的北方小四合院,共有四间房,另外三间都已经住进人。他搬进去后,另三间的举子便上主动上门拜访。 住东间的姓王名亮字之光、住西间的姓肖名翔字于飞、住南间姓邓名恽字守先,分别来自长安、武昌和潭州,他们三人见陶勋身边没有带书僮均觉诧异,毕竟大多数读书人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之辈,除了会读书之外一应生活事宜都需靠别人侍候,象陶勋这样生活独立的人实在不多。尽管如此,四人还是很快成了好朋友,四人中王亮为人洒脱、肖翔思路十分活跃、邓恽则最善交际,比较起来陶勋的特点反倒不甚明显了。 学社每隔三天就要在讲学堂里举行公开的辩经会,一般由社里的执事主持,先是由主持人将上一次的命题制文作一番讲解,由参会的学子进行辩答,然后有的学子将自己所作的文章提交讨论,有时集中、有时分组,之后便集中起来互相提问和解答,最后由主持人宣布新的命题,有时候主持人也会将各地最新的制文拿出来学习和讨论。 辩经会的口号就是言者无罪,所以众学子没有包袱,便放开思想自由发挥,每轮文会场面均是十分活跃,有时不知不觉间辩论的话题会离开经义转到时事政局上时,即便是针对当朝官员、时弊主持人也并不制止,只有当众人谈论的话题牵涉到皇帝及其施政时才会加以制止。 陶勋和舍友们都十分喜欢这种自由的学习风气,参与辩经会不仅增加了他学习和思考的角度,而且启发了他更多、更新的见解,同时开拓了知识面、学习了新的理论,可谓受益良多。 他在学社时呆了一个月,参加了不下十场辩经会,从刚开始的拘谨已经变成了辩经会上的一员干将,不过有他同样表现的举子多不胜数,加上他辩经义之时每每引《道德经》、《南华经》里的章句为人所訾诟,所以其文名倒并不显著。 陶勋参加的第十二场辩经会题目是“君子先慎乎德”出自于《大学》,讲的是君子治国与君子之德的关系。 在座的人自小进学学的皆是程朱所注的四书、五经,按理说这道题的解法自然该以程朱之学作解释,偏偏这天第一个发言的人对“德”的含义提出疑问。在程朱的讲义里对于德并没有作出具体的界定,什么属于德、什么才是德、德是否一成不变等等都没有明确的注解。如今忽然有人将这些问题提出来,并且口口声声地对程朱之学提出疑义,自然一石激起千层狼。 其他举子纷纷引经据典加以说明和举证,这样一来渐渐地由德的内涵与外延问题扯到程朱理学的心、性、理、道之说。 疑议一方的人数少,他们认为儒学无非是平实的孝悌忠信、出处进退、治国安邦等实实在在的学问,并无高深玄妙的性与天道之说,也不主张“用心于内”的心性修为;而后世的理学则恰恰相反,无论是程朱学派提倡的“主敬”、“渐悟”抑或是后世学派讲求的“主静”、“顿悟”都一味强调内省自修,侈谈心性理道,这显然是与孔门原始儒学背道而驰的。这一提法公然指摘宋学和今学之非,引起了在场大多数人的愤怒围攻。 疑议派人虽少,却言之有据,而且不肯屈服,双方争执起来不光言辞激烈,很快就有正统派学子情结失控挥拳相向。如今的场面早如一锅沸油,一有人动手不啻于往里面洒进一滴水,油锅顿时爆起来,凡是刚才为疑议派说过话的人立时成为攻击目标,数百人混战一团,全无平时儒雅知礼的风度。 四人旁听辩论,心中对于疑议派大是赞同,辩论的时候王亮甚至起而为之作过辩解,这时自然也成为攻击目标之一,另外三人遭到殃及,周围十几个情绪激动的学子挥着拳头冲他们一拥而上。 学问上的事以武力来解决,未免太过荒唐。别人做荒唐事,陶勋不愿随大流做这等斯文扫地的事,便欲踏前半步将三人护住。他的位置本稍靠后,就见眼前一晃,肖翔抢先一步挡在了最前面。 肖翔用蔑视的目光愤然指着冲上来的人喝道:“君子动口不动手,亏得你们还是满腹经纶的读书人,居然要做出无行的事来。” 他自是说得大义凛然,然而众人方自情绪激动,哪里听得进,冲得近的人挥动老拳就要砸到他鼻梁上。眼看就要鼻破血流挨一顿打,一阵大力从背心传来,他整个人不由自主地连退几步,险之又险地避开众人的拳头。 他正待要站稳再说话时,耳边听得陶勋道:“于飞兄,好汉不吃眼前亏,我等先暂避其锋芒吧。”也没管他答不答应,一股大力扯着他飞快地退却,很是巧妙地混入到混乱的人群里,三绕两绕后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