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亏元 (第1/3页)
亏元 一九六八年,我参加了一次调查。中共湖南省委机关一个叫“永向东”的群众组织,想解脱两个省委干部,事先须查清这两个干部全部亲人的政治情况。为了避免对立派别的攻击,他们摆出接受社会监督的姿态,邀请红卫兵派人参加调查。就这样,乳臭未干的我居然进了审干组,居然捞到了一次公费漫游全国的美差。 我们首先到了北京、锦州、沈阳的好几座监狱,了解那个干部的一位堂兄。堂兄原是一个重要电台的播音员,五十年代中因为一次现场直播时把共产党要人“安子文”误读成国民党要人“宋子文”成了罪囚,判刑十五年,先后在上述监狱里服刑。我惊讶地发现,不管他写下了多少上诉材料,所有的审理者都觉得他为一个字付出十五年的生命是应该的。当我们同他谈话的时候,他居然也想通了,一口一个对不起党对不起主席,觉得自己罪有应从他把年仅十五岁的我也叫作“政府”:“政府,我再也不会上诉了,我一定好好地改造思想。” 从电网和大墙下走回我们住宿的大车店,我突然生部一种恐怖:一种对“安”字、“宋”字以及其它文字的莫名恐怖。 大车店以外还响着武斗的一阵阵枪声,到处有街垒,有弹痕,有硝烟,经常有一车车大喊大叫荷枪实弹的武斗人员在街上呼啸而过,把大车店里的人们从睡梦中惊醒。一九六八年的辽宁“红司”正在攻打“革司”“毛泽东思想”派正在围剿“毛泽东主义”派。火车站那边一场恶战,竟使火车停开,使我和三个同行者在大车店里窝了整整两个星期。这一切也许很难被后来人理解,比如很难被我的女儿理解。在后来人的眼光里,除了“红司”、“革司”一类少有几个词的区别,当初武斗的双方在思想、理论、作派、趣味、表情、着装、语言方面完全没有什么不同,他们事过境迁之后或做生意或打工,或读学位或炒股票,更是彼此彼此。那么一场场红着眼睛的相互厮杀是怎么发生的? 这就如同我曾经不能理解十字军的东征。我读过天主教的《圣经》也读过伊斯兰教的《古兰经》,除了“上帝”和“真主”一类用语的差别,两种宗教在强化道德律令方面,在警告人们不得杀生、不得偷盗、不得yin乱、不得说谎等等面,却是惊人的一致,几乎是一本书的两个译本。那么十字与新月之间为什么会爆发了一次又一次大规模圣战?他们用什么魔力驱使那么多人从东边杀到西边又从西边杀到东边,留下遍地的骨和数以万计孤儿寡母的哭嚎?在黑云低压以及人们不会永远记住的旷野,历史只是一场词语之间的战争吗?是词义碰撞着火花?是词性在泥泞里挣扎?是语法被砍断了手臂和头颅?是句型流出的鲜血养肥了草原上的骆驼草,凝固成落日下抹一抹的闪光?… 世界上自从有了语言,就一次次引发了从争辩直至战争的人际冲突,不断造就着语言的血案。我不以为这是语言的魔力,不,恰恰相反,一旦某些词语进人不可冒犯的神位,就无一不在刹那间丧失了各自与事实原有的联系,无一不在为势不两立的时候浮现出最大的同义性:成为战争主导者们权势、荣耀、财产、王国版图的无谓包装。如果说语言曾经是推动过文化演进以及积累的工具,那么正是神圣的光环使语言失重和蜕,成为了对人的伤害。 二十世纪就要过去了。这个世纪获得了科学和经济的巨大成果,也留下了空前的环境危机、怀疑主义、性解放。留下了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它几百次战争的纪录,使战亡人数超过了前十九世纪战亡人数的总和。这个世纪还喷涌出无数的传媒和语言;电视,报纸,交互网络,每天数以万计的图书,每周都在出产和翻新着的哲学和流行语,正在推动着语言的疯长和语言的爆炸,形成地球表面厚厚积重的覆盖。谁能担保这些语中的一部分不会触发新的战争? 语言迷狂是一种文明病,是语言最常见的险境。指出这一点,并不妨碍我每天呼吸着语言,吸吮着语言,在语言的海洋里毕其终生,被一个个词语引人新的思维和感觉。一次次对那次辽宁之行的回想,只是使我多一点对语言的警:一旦语言僵固下来,一旦语言不再成为寻求真理的工具而被当作了真理本身,一旦言语者脸上露出自我独尊自我独宠的劲头,表现出无情讨伐异类的语言迷狂,我就只能想起一个故事。 故事发生在马桥,一个七月十五祭祖的日子里。盐午的叔叔马文杰平反了,父亲当汉jianian的事也没有什么人再提起了。以前没有给他们好好地办过丧礼,现在当然要补偿。盐午是马桥最有钱的人,请来了洋乐班子,国乐班子,准备好好热闹一下。又准备了八桌酒席,给村里村外的一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