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九袋 (第2/2页)
看越长越肥了。但从来没有人从那里讨回过一碗米,怕得罪菩萨,也不敢去那里强取。戴九袋爷不信邪,偏要刷刷这只“碗”他独身前往,求见住持法师,说是疑心寺里所藏舍利子的真假,想亲眼看一看。和尚没有提防,小心翼翼的从玻璃瓶里取出舍利,放到他手中。他二话不说,一口就将那颗舍利吞下了肚去,气得对方浑身发抖,揪住他的衣襟就打。 “一到你们这儿就特别饿,不吃不行的。”他说。 “打死你这个泼皮!”和尚们急着cao棍棒。 “你们打,你们打,闹得满街的人都来看,看你们几个秃卵丢了舍利子是不是?”他及时威胁。 和尚们果然不敢真下手,只是团团围住他,欲哭无泪。 “这样吧,你们给我三十块光洋,我就还舍利子。” “你怎么还?” “那你们就不要管了。” 对方不大相信他的话,但也没有别的办法,急急忙忙取来光洋给他。戴世清一一清点,笑纳于怀,然后取出随身带着的巴豆——一种大泻药。 他吃下巴豆,片刻之后鼓着眼睛佛堂后面泻了一大摊,臭气冲天。法师和几个手下人总算从泻物里找到舍利,用清水洗干净,谢天谢地重新置于玻璃瓶。 这以后,他乞无不胜讨无不克,名气越来越大,势力也扩展到罗水那边的平江县一带。连武汉大码头上九袋一类的同行也远道而来拜访他,口口声声尊他为师。他烧一块龟片就能卜出什么时候行丐最好,去什么方向行丐最有利,别的人照他说的去做,没有不发的。街上人办红白喜事,席上总要给他留出上宾的位置。不见他来就担心一餐饭吃不安稳,担心叫花子前来吵棚。一位当过道台的朱先生,还曾经赠给他楹联匾额,黑底金字,花梨木的质地,重得要好几个人来抬。 两联是:“万户各炎凉流云眼底;一钵齐贵贱浩宇胸中。” 横匾是:“明心清世”——暗坎了九袋爷的名字在其中。 九袋爷有了道台送的匾,还在长乐街买了一处四厢三进的青砖豪宅,放贷收息,收了四房老婆。他当然不用天天去讨饭了,只每月的初一十五才亲躬,在街上走一轮算是身体力行与手下打成一片。他这样做似乎有点多余,但知情人知道,他不讨还不行。据说,十天半月不讨一讨饭,就脚肿,而且只要三五天不打赤脚,脚上就发出一种红斑,痒得他日夜抓搔,皮破血流。 他最重视大年三十讨饭。在每年的那一天,他拒绝一切宴请,也不准家里生火,强令四个老婆都脱下绫罗丝棉,一律穿上破破烂烂的衣服,每人一个袋子或者一只碗,分头出去讨。讨回来什么就吃什么。铁香还只有三岁的时候,也在他的打骂之下,哭哭泣泣地随他出门,在刺骨的风雪里学讨饭,敲开一家一家的门,见了人先磕头。 他说,娃崽不懂得苦中苦,以后还想成人? 他又说,世人只知道山珍海味,不晓得讨来的东西最有味,可惜,实在可惜。 他后来被共产党定位乞丐富农,使因为他既有雇工剥削(剥削七袋以下的叫花子),又是货真价实的乞丐(哪怕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只好这样不伦不类算了。他一方面拥有烟砖豪宅四个老婆,另一方面还是经常穿破衫打赤脚,人们得承认这个事实。 他对此很不服气。他说共产党过河拆桥,刚来的时候把它当依靠力量。那时候清匪反霸,一些散匪四处逃躲。戴世清配合工作队,派出叫花子当眼线,留意街上来往的可疑分子,还去一家家“数碗”也就是借讨饭为名暗中注意各家洗碗之多少,从而判断这一家是否增加了食客,是否暗藏着可疑人员。不过,这当然只是个短暂的时期。戴世清完全没有料到,革命最终也革叫花子的命,竟把他当作长乐街的一霸,一索子捆起来,押往四乡游斗。 他最终病死在牢中。据他的牢友们回忆,他临死前说:“大丈夫就是这样,行时的时候,千人推我也推不到;背时的时候,万人抬我也抬不起来。” 说这话的时候,他早已站不起来了。 他的病从两脚开始——先是肿大,鞋子袜子都穿不进去了,剪开了边还是套不住,脚踝的曲线都没有了,两脚粗圆得如同两袋米。然后红斑出现,个把月后红斑又变成紫斑。再过一个月,又成了黑斑。他抓绕得脚上不见一块好皮,前前后后都是血痂。监房里彻夜都听到他的喊叫。他也被送到医院里去诊过,但医生打得盘尼西林,于他一点也不起作用。他跪在牢门前将铁门摇得咣当响,哀求看守的人: “你们杀了我!快拿刀来杀了我!” “我们不杀你,要改造你” “不杀就让我去讨饭。” “到了街上好跑是不是?” “我喊你做菩萨,喊你做爷老子,快点让我去讨饭,你看这双脚要烂完了哇…” 看守冷笑:“你不要到我面前来耍诡计。” “不是耍诡计,你们要不放心我拿枪在后面押着也行。” “去去去,下午搬窑砖。”看守不想再啰嗦。 “不行不行,我搬不得砖。” “不搬也得搬,这叫劳动改造。你还想讨饭?还想不劳而获好逸恶劳?新社会了,就要整直你这号人的骨头!” 看守人员最终没有同意他去讨饭。几天之后的一个早上,犯人们吃早饭的时候,发现戴世清还缩在被子里。有人去拍醒他,发现他已经硬了。他一只眼睛睁着,一只眼睛闭着。枕边的窝草里飞出四五只吸血的蚊子。 番薯注:舍利故事,出《太平广记卷第二百六十三·无赖一·士子吞舍利》。原文云:唐洛中,顷年有僧,以数粒所谓舍利者,贮于琉璃器中,昼夜香火。檀越之礼,日无虚焉。有士子迫于寒馁,因请僧,愿得舍利,掌而观之。僧遂出瓶授与,即吞之。僧惶骇如狂,复虑闻之于外。士子曰:“与吾几钱,当服药出之。”僧喜闻,遂赠二百缗。乃服巴豆。僧下泻取濯而收之。(出《尚书故事》) 当然,此文中故事要生动些。“疑心寺里所藏舍利子的真假,想亲眼看一看。”那就不得不让看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