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委书记_第三十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章 (第3/3页)

热闹,石楼村的支书米庆来气得脸都有点发白了,对我说:“贺书记,也不知哪个龟孙不争气,偷人家的花菇,尽给我们灌河人丢脸!”

    我却站在那里,越听越高兴,我觉得,这可能是我一生听到的最动听的骂声了,对身边的几个支部书记说:“不错不错,骂得好!骂得好!”大家一时不解其意,忽然会意,都哈哈大笑起来。

    正月十六要开大会,主要是图个“六六大顺”的意思,果然真的很顺。老百姓竟然能够参加镇里的扩大干部会议,成了灌河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鲜事儿,与会的人比预想的还要多。会上,我的讲话中有两点值得一提,一点是大话,一点是实在话。

    大话是:“我们要在灌河掀起一场建立支柱产业的白色革命!”说“白色革命”也不是我的发明,已经有人把地膜覆盖技术称作是“农业生产的一次白色革命”了,我因为这生产香菇的塑料袋子是白颜色的,也就套用了这个新鲜得近乎反动的词语。这年头反正“黑色食品”、“绿色食品”都出来了,人们好用颜色表示一些事物,不足为怪。“白色革命”虽然与我党是红色的相抵触,与解放前的“白色恐怖”相类似,但只要响亮上口、煽动人心,也就顾及不了那么多了。

    实在话是,我对干部群众们讲,请大家不要认为,一旦种了香菇,就一定能够发家,市场是千变万化的,价格有涨有落,难以保证一种就赚大钱,有同行,没有同利,同样的种法,也存在效益上的差异。况且头一年种植,建棚建灶,买物购料,投入很大,技术又必然不过关,很难产生巨大的效益。我说,党委、政府号召动员全镇人民群众种香菇、木耳,首先是让大家学会一门实用技术“家有万贯,不如薄技在身”况且我们已经看到人家昆阳的群众家家户户都在搞香菇生产,可见学会技术并不是难事。其次是这个实用技术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价值,就是能够把我们山里的不能食用的资源转化成能够填肚子的东西。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假定到了荒年,我们总不能把满山遍野的栗树棒子砍下来当甘蔗嚼着吃,剁成块当红薯煮煮吃,磨成粉当白面蒸馍吃,因为它根本不能吃。可是要变成了香菇,那就不仅能吃了,还是高营养食品,你说这是不是一个重要的意义?

    大话鼓起了信心,实话说到了人们的心坎上,都是有作用的,全镇群众真的发动起来了。每个村都请了技术人员,签订了技术服务合同,整个春天,到处都在建棚建灶,买料打料,真的形成了一片白色。任何一种普及型的项目,往往在群众发财之前商人先发财。灌河街上有的是能人,镇里从来没有号召过,但生产香菇的辅助材料却应有尽有。真是一业兴百业旺,大家觉得当年建金属镁厂时灌河的繁华又回来了。

    在统计种植的数量时,由于我们规定,一季下来,每棚香菇要征收一百块钱的农林特产税,所以各村上报的种植棚数是一千二百多棚,差不多比实际少报一半以上,我们也不去细抠他们。

    这个产业安排得比较满意,我心里终于松了一口气。几个有名望的支部书记看我高兴,趁机说出平时想说而又不敢说的话:“贺书记,由于你指挥得法,我们弟兄们干得卖力,这香菇产业你就等着看好吧。不过,你已经来了两年多了,我们也没有出去动动,你看是不是组织我们出去考察一下?”我欣然同意,就让新任镇长邓中坤带队上南方考察旅游。

    这批出过大力的支部书记,出去了一个星期,闹了两个笑话:一个是临出发时,人还不齐,大家等得焦急时,长胜寺的支书才赶到,邓中坤镇长叫办公室的王世贵主任清点一下人数,这家伙顺嘴冒出一句话:“别查了,死数!”大家一听,纷纷要下车,连说不吉利,不吉利,这家伙直打自己的臭嘴后才开始启程。另一个是他们到了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说什么也不进去,大家说,咱都是山里人,谁稀罕这山,还是看大城市去。拗不过大家,邓镇长就带他们直奔长沙,进了“世界之窗”据说里面有外国娘们儿露着肚皮的草裙舞蹈,大家看迷了,直看了两遍还觉得不过瘾。最后出门一点人数,差两个,原来这两个支书等着人家又演出了一遍才出来。邓镇长气得吹胡子瞪眼,也拿他们没有办法。

    邓镇长他们走后,我原打算休息一下。正要离开灌河,县检察院里来了几个同志,说是要查那辆军车的案子,因为有人告了井春跃、赵飞鸿他们几个的渎职罪,并且来势不善,凶神恶煞,把这几个小老弟顿时吓得够呛。我心里倒吸一口凉气:我日他个妈呀,这算个啥毬事哩。

    正是:喜气洋洋庆成绩,来势汹汹出怪事。

    毕竟不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