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贼_第二百六十二章崇祯帝的委屈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六十二章崇祯帝的委屈 (第2/3页)

丢尽朝廷颜面!这种行为,更是该杀!”崇祯想起这事儿心里就堵得慌。

    看到众人都是低下头不说话,崇祯询问道:

    “众位爱卿说说你们的看法,难道你们认为这刘应遇不该杀吗?”

    众人稍微一阵沉默,信任内阁首辅韩爌首先发言了:

    “皇上英明!这刘应遇确实该杀。现在光是弹劾他的奏章,就有两百多份,内阁几位臣工整理之后,正要呈送圣上御批。”

    “哦?快快呈上来!”崇祯一听,立马来了精神。

    一大堆奏折,是早就准备好了的,几个太监报了上来。

    崇祯随手拿起一份翻阅,越看脸色越怒:

    “好!好啊!好这个刘应遇,朕本来念你这么多年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还想要留你一条性命的,没想到,你竟然做这些天怒人怨的事情。”

    “是啊,皇上!山西各地,尤其是延安府的大小官员,几乎全都上了奏折,那刘应遇仗着皇上的信任和手中的兵权,对各地士绅肆意欺压。他的大军所到之处,所有粮食和各种物资都是强买强卖;良善士绅们稍有不从的,动辄就是灭族。他的大军所过之处,有多所村寨毁于兵患,他嫁祸于流匪,但很多士绅却说,那明明就是刘应遇大军所为。”韩爌看准崇祯的脸色,一下打开了话匣子,这可是他做首辅以来在皇上面前说话最多的一次了。

    看看皇上和众位同僚认真倾听的样子,韩爌不由有种痛快淋漓的感觉。当下,稍微停顿一下,整理了整理思路,接着说道:

    “刘应遇,挂着兵备商洛道之名,是我朝三品大员,上不孚圣恩,中压榨士绅,下残害百姓。他所到之处,生灵涂炭,致使百姓对我朝廷大军失去信心,败坏了我朝廷的名声。像这样的人,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还请圣上一定要严惩此嫪!”

    仿佛是呼应韩爌一般,旁边一个五十来岁的大臣,满脸正义的表情向着皇上秉道:

    “对啊,皇上!本来陕西大旱,天灾使然,起来作恶的,只是极少数穷凶极恶之徒。在圣天子教化之下,我朝大多都是良善百姓,哪来的那么多流民?但那刘应遇,为了表现自己的战功,竟然杀良冒功,对行军途中的百姓,动辄屠城。百姓们走投无路,才被迫起来反抗…在微臣看来,这分明就是官逼民反啊!”这大臣正是时任兵部尚书的杨鹤。

    这两个老臣一唱一和,所说的话真是句句直入崇祯的心中。

    崇祯皇帝激动地满脸的rou直哆嗦——虽然他瘦削的脸上本来就没有多少rou——迈开双腿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双手抖着,一张俊脸渐渐通红:

    “好!说得好!朕就说嘛,朕自登基以来,勤政爱民,天下哪有那么多狼心狗肺之人,不识朕的好心也就罢了,怎么还会起来反抗朕?原来都是这些手下的人办事不利,将百姓逼得没有走投之路了!像刘应遇这样的人,简直就是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啊!”“是啊,皇上!”杨鹤看到皇上认同自己的观念,不由更是来劲“盗贼之起,总因饥荒之极,民不聊生。百姓,其实是很朴实的,微臣虽然出身士绅家庭,但从小父亲就教育微臣要善于体察百姓之苦。微臣经常看家中那些佃户,一个个虽然不习文字,甚至不懂礼仪,但都心地朴实善良。尤其是圣天子降世以来,大家更是心向朝廷,但凡有口吃的,他们怎么可能跟随着流匪为乱一方呢?所以微臣以为,对于陕西的民变,应该以招抚为主、追剿为辅。只要有粮食,旱灾过去了,大家都有口吃的,谁又愿意冒着灭九族的危险,跟着流匪作乱呢!”

    杨鹤说的动情,两眼中泪花直闪。

    “杨尚书,你,真是好样的!认事知情,真是透彻!”崇祯简直要把杨鹤引为知己了。

    这君臣二人正在动情处,旁边一直没有说话的兵部侍郎洪承畴犹豫了一下,站起来先是叩了一头,然后说道:

    “皇上,微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崇祯帝见状脸色先是一沉,然后才说道:

    “有什么就说吧!否则,私底下不知又该怎么说朕了,朕可不是那闭塞言路的昏君。”

    皇上这么一句话,对于周围的众臣来说,这事情就是可大可小了。大家哪敢掉以轻心,都是赶紧跪下,叩头说道:

    “臣等不敢!臣等愚昧!”

    崇祯帝不耐烦地挥挥手

    “起来起来吧!总是这么一套,也不嫌烦!”

    几个大臣又都拖着膝盖爬起来,坐到凳子上。尤其可怜的是韩爌,都一大把白胡子了,还拖着一把老骨头爬来爬去,实在是为难了他。

    洪承畴犹豫了一下,但事已至此,可说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咬了咬牙,狠狠心道:

    “皇上,微臣以为,对于陕西那些反贼们,不宜安抚,而应该以征剿为主。他们就是一群得寸进尺的小人,如果示之以恩,他们反倒以为是朝廷软弱。对于他们,首先要全力征剿,将首恶之徒彻底严办,然后再对那些从贼的百姓进行安抚。以剿坚抚,先剿后抚,这才是成功之道啊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