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背带裤和人头马XO (第3/4页)
己的脑袋,向戴向军道歉,说:"你看看,你看看我这个脑子,说了半天,居然把给名片的事情忘了。"说完,赶快掏出自己的名片,毕恭毕敬地双手递给戴向军。戴向军接过来一看,"南都四海工贸公司法人代表陈四宝",果然是老板。 领班走后,阿四继续和大家说着话。当然,主要是与主任和戴向军说话。 阿四说话很上路子,净挑对方喜欢听的话说,并且,他还善解人意。当他对主任说话的时候,用的是南都话,当他转过脸对戴向军说话时,说的是普通话,这样,不仅便于沟通,而且大家都能照顾到。 在阿四这样用两种语调说话的时候,戴向军发现一个秘密。他发现,当阿四说南都话的时候,他的表情、嘴型变化加上语调效果,活脱脱就是一个南都人,而当他对着戴向军说普通话的时候,同样是这个人,嘴型变化和脸上表达情感时候的皱纹分布完全不同了,配合语调的效果,又使他更像是个北方人,甚至就像戴向军老家那个地方的人。怎么会这个样子呢?戴向军以前并不知道人在说不同语调的时候会表现出不同地方的人相。这一发现让戴向军微微有点兴奋,以至于尽管他并没有对这个现在已经搞清楚叫陈四宝的老板说话的内容十分感兴趣,但对他说话的语调及语调来回地变化却发生了强烈的兴趣,于是,听起来也就更加认真,并且重点听语调和语调来回的变化。突然,他发现了一个更大的秘密,阿四在从南都语调转到普通话语调的时候,由于转得太快,频道转换不及,多少就带了一点普通话之外的影子,而这个影子居然就是戴向军家乡方言的影子! 难道我们是老乡?这也太巧了吧? 还真是老乡。一问,立刻就得到证实。虽然不是一个省的,但是戴向军老家那个地方三省交界,曾经还有学者建议干脆在那个地方设立一个以徐州为省会的省,叫淮海省。尽管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这个建议并没有实现,但那个地方虽然分属几个省,方言语调高度一致却是不争的事实,所以,说陈四宝和戴向军是老乡也能成立。 "哎呀,哎呀,你看看,你看看,啥叫缘分,这就叫缘分!"陈四宝立刻高兴得手舞足蹈,虽然已经结账了,但一定要服务员再上一瓶酒,并且要好酒,要洋酒,要人头马X·O! 戴向军是能喝酒的。事实上,他们老家那个地方的人基本上都能喝酒。但是,喝酒需要气氛。在陈四宝来之前,他们虽然也上了酒,但并没有气氛,大家只是象征性地相互招呼一下,然后各吃各的,并不劝酒,所以,戴向军也就象征性地喝了两口,并没有喝好,或者说,并没喝出喝酒的气氛来,现在陈四宝又要上一瓶酒,而且是一瓶人头马,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大概是人头马这个名字本身就具有煽动性吧,所以,陈四宝把洋酒一点,整个包房里顿时就显露出喝酒的气氛来了。能喝酒的,自然想尝试两口,不能喝酒的,也想看个热闹。接下来,就是一整套喝洋酒的程序。不要小看程序,这也是气氛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这套程序,喝酒的气氛将大打折扣。 程序的第一步是验酒。酒保戴着雪白的手套,右手背在后面,左手托盘,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的步伐和表情走进来,走到陈四宝面前,微微鞠躬,在助手的配合下,先向陈四宝展示外包装,然后当着众人的面以规范的动作小心而熟练地拆开外包装,取出酒瓶,双手按瓶口朝上标准六十度角把人头马呈送到陈四宝面前。陈四宝非常内行地接过酒瓶,头向后仰了仰,先是看了商标和出品日期,然后举起来,对着光照了照,又晃了几下,再照了照,脸上才露出基本满意的微笑。但是,他并没有点头,也没有把酒瓶换给酒保,而是把它递给戴向军。戴向军愣了一下,明白陈四宝这么做是尊敬他,可他并没有喝过洋酒,当然也就没有办法对洋酒的真假和质量做出评判。不过,这时候整个屋子的人都看着他,他不能实话实说,不能说"对不起,我没有喝过这玩意,看不出来",相反,戴向军硬着头皮接过酒,也学着陈四宝的样子重复了一遍动作,别的门道没有看出来,只看见瓶子上有新鲜的指纹,想必是刚才陈四宝留下的,但戴向军没有说,而是仍然学着陈四宝的样子,隔着陈四宝,把酒直接递到主任面前,以表示他对主任的尊敬。如此这番之后,才算完成第一步程序。 第二步是开瓶。洋酒的开瓶和国产酒不一样,得有专门的工具,采取标准的动作。酒保在完成验酒程序之后,从助手手上接过一个专门的开启工具。工具的一端是呈罗纹旋转状的金属钩,另一端是个把子,而且这个把子上有两个分叉。戴向军注意到,酒保先是把那两个分叉扳向另一端,然后左手扶稳酒瓶,右手握紧把子,把罗纹旋转状尖头对着瓶盖中心附近,开始旋转,一边旋转一边配合向下用力的动作。等到罗纹旋转状部分基本上全部深入瓶盖之后,停止旋转,把瓶子放稳,双手同时用力,将把子上那两个分叉同时向下反转压下来。戴向军这时候才看清楚,原来这两个分叉相当于两根杠杆,在它们被压下的同时,瓶盖中的软木塞被罗纹旋转钩拉了出来。 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