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九流混混 (第4/6页)
立即阻止:“教坊乐工多歌柳永词,那些男女间的艳辞绮语听都听厌了,还不如咱们自己清谈呢!假如真有曾吟唱陈义较高内涵较深的词牌乐工,倒是可以一试。” “在此地的教坊中恐怕很难找到有水准的乐工,既然侯爷无此兴,那就算了…” 总督话尚未说完,突然湖面上传来-阵琵琶声;大弦的声音急促摄像暴雨,小弦的声音细得像附耳细语。 这两种响亮的声音和细微的声音交错地弹起来,圆润得像是大珠小珠落玉盘。 指法之熟练与技巧,不逊于古代的琵琶圣手,众人不由自主地凝神倾听。 约半盏茶时刻,弦声在一声如裂帛般的嘶响中突然静寂。 众人正淮备呼出一口长气时… 一阵低沉的动人心弦的鼓声接着充溢在天宇下,那么低沉那么低回,那么苍凉,令人心中发酸,心弦抖切,悲从中来。 似乎那孤寂的鬼魂正在向你诉说,诉说那些古老的、凄凉的,万般无奈的不幸和辛酸故事。 仿佛你会感情脆弱地同情他的凄苦,与他分担心灵的痛苦和哀伤…。 众人不由起身凝目注视游艇左前方约十丈距离的湖面一艘小乌蓬上。 除船尾的船夫外,小船的船头坐着一个五旬男人及一个年轻女郎,女郎怀中尚抱着一具琵琶。 那位中年人的左臂紧挟着一具长约有两尺的渔鼓,正用灵活的双掌,拍出阵阵神奇的节奏… 突然渔鼓声变得更低沉,更低回,节奏也在变。 一阵低沉沙哑的歌声随着渔鼓的节奏响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澜、(此处少一字) 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巳星星也.悲欢离和总(此处少一子) 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好!好词!好歌。”沈野不由朗声称赞:“竹山先生这首虞美人写得好,但这位老丈唱得更好!”那位击渔鼓吟唱的老年人及抱琵琶的女郎,闻声不由一怔。 总督灵机一动,突然扬声高喊:“这位兄台及姑娘,适才弄琴击鼓吟唱的工夫已致化境,在下等心仪不巳,拟请两位登艇一晤,可否见允?” “小人父女原本就是献艺卖唱糊口的,贵客既肯照顾,小人敢不应命?”那老人立即令船夫将小舟靠上游艇。 父女两人登艇后,即在离茶座约一丈处之长凳上落坐,众人这才看清楚这对父女的长相。 那位老人家穿一袭灰夹袄,干瘦消癯,满面风霜。与他那些老同行一样,似乎都患了长期营养不良症;一张忧愁的面孔,一双难得呈现喜怒哀乐的老眼,一具渔鼓.一只破包袱狼迹天涯。 那位女郎年约二十岁,一身青短打扮,背上有包裹及琵琶囊,身材纤弱.秀美的面庞稍嫌苍白。 老人家自称姓沈名仲义,女儿叫纤纤,祖籍陕西,近几年陕西大旱,所以离乡背井狼很迹天涯,凭家传的技艺混口食。 沈野在这对父女踏上游艇时,就已认出他们的身份,只是不知他们来南部的目的何在,故未予点破。 他笑吟吟的冲沈仲义道:“在下姓沈,说不定三百年前咱们是一家人,恕我冒昧问一句,老丈平日所吟唱的是否皆是刚才所唱的那类词牌及劝世文等黄冠体?” “是的!小人父女会的就是那些!” “难怪老丈生活过得不怎么如意!”他暗暗叹息。 总督感到奇怪,插口问道:“沈公子,有何不对?” “何止不对,简直错得离谱!”沈野微微一笑:‘在这个年头,尤其是在府城,鬼才要听那些黄冠体劝世文一类玩意,那玩意已经过时啦!” ‘您是说…” “目前流行时兴的,是改编元曲,花间月下,才子佳人,鸳鸯蝴蝶,或者悱恻缠绵等市井小曲。 那些有益世道人心的劝世文,只能在穷乡僻壤骗人伪善,一天赚不了十来文。 至于词牌,由于陈义过高,一百个人中有九十九个半会感到乏味无趣,他父女能靠那些东西糊口?” “好啦好啦,沈公子,不知您是讽刺朝政呢?抑或是骂这个世界?我想这位沈兄台不会像您一样嘲世。咱们就请他们父女献献绝艺!” 沈仲义睁着那双本无表情的老眼:“不知各位大爷喜欢那一类词牌?” “沈兄台,贤父女今天可碰上知音了!刚才兄合吟唱时,高声叫好的就是这位沈公子,就请沈公子点吧!” 沈野不便推辞:“重九将届,就请老丈唱一首应景的词牌吧! 沈仲义低声吩咐女儿几句,以左臂夹着渔鼓,等其女用指尖挑出一个音符后,双掌拍出了一阵低沉苍凉的声音,此刻急骤的弦声亦已响起,变成了奇妙的合奏。 按乐理来说,鼓只能配音而不能主奏,但这位沈仲义却能与琵琶演出合奏,可见工夫之高。 沈纤纤轻启朱唇,和着弦鼓节奏吟唱 “天边金掌落成露,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 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第二遍由沈仲义主唱,沈纤纤合音…。 最后变成父女接唱… 此词是双调,平声韵。父女两人的合音与接唱更能显出词的特殊韵味,堪称创世之作。 弦鼓与吟唱已歇,余音却袅袅不绝…。 总督与都指挥使首先鼓掌起来,两位如夫人、擎天杵及那位冷艳的白衣女郎的表情,仿佛如醉如痴. “好!太好了!晏几道这首阮郎归,被贤父女的高绝的手法与吟唱的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总督由衷的夸赞: “在下虽识词面的大意,却不悉该词背景的旨意,贤父女既能藉演奏与吟唱的技巧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