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魏武帝_第一百九十四章天下一统大结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九十四章天下一统大结局 (第2/3页)

天下,功高至伟,愿意尊他为皇帝。曹cao坦然接受。于泰山之巅祭祀称帝,改国号为“周”并定都于咸阳,入主阿房宫,占了一个现成的便宜。

    本来以曹cao之意,直接以“魏”为国号,但张、萧何、张良、尉缭一至反对,张良最是坚决,说道:“天下纷争因七国动乱而起,此乱持续八百余年,各国子民相互敌视。因暴秦强大,使能让各路诸侯统一而战。现六国皆亡,唯独魏国存在。余下六国子民当如何去想?如此对治理天下不力。臣下以为乱由七国,止于七国。七国不存,天下归一。”

    曹cao有些不喜,但也颇为认同,又问国号该如何而立。

    “周,大周!”萧何提出了一件建议“天下诸国本是大周子民。现在重归大周,天下百姓必能支持。”

    曹cao略一沉吟,也便同意了下来。

    对于国号,他本人也不太在意,只要皇帝宝座坐地是他,至于叫他什么称呼都是次要地。

    四月,张、蒙恬请辞离去,表示功成身退。

    对于蒙恬,曹cao并没有挽留。但张却是死活不让。

    面对这种有大才又忠心的人才,曹cao焉能放手。原先,他还因为张地特殊身份对他有些防范。但现在天下归一,张功不可没,心中疑虑也全然消散。

    最后,曹cao甚至不惜将张软禁起来,只要他一日不打消这个念头,便一日不放他自由。

    终于,张妥协,不再提请辞一事。

    于此同时,曹cao还多多留意张良的举动。张良跟张一般,品德高尚如同圣人,不求名利。这天下刚定,正是用人之际,他怎么可不可能让张良这类人才归隐田园。不过,张良似乎也没有归隐的意图,而是坦然的接受了曹cao御史中丞以职位,在内事中为天下百姓牟福。

    细细想来也是,这张良在历史上之所以会归隐。乃是为了明哲保身。这刘邦并非没有容人之量,而是他没有御人之才,更加没有显赫的功绩。

    张良地存在只会是功高震主,而对大汉王朝没有任何好处。但现在情况不同,曹cao至丹阳白手起家,经历大小战役无数,先是破秦,后是一统之战。凡是重大战役,没有一次少得了他的指挥。

    完全可以说上一句。这大周的天下三分之二是他曹cao一人打下来的。他本人往那里一站。不管文治上的功绩,还是武勋。谁震的住他。现在地曹cao才不过三十余岁,至少还有三十年可活。

    张良有何愁没有时间机会为天下苍生效命。所以,张良压根就没过归隐的想法,反而一心为大周的未来筹划着。

    曹cao用半年的时间颁布新法,改变制度。他以“无为”治国安民,并且沿用了汉朝的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宰丞相具有较大的权利。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御史大夫掌监察,辅助丞相掌管政治事物。御史中丞,掌管宫内事务。九卿则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延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等等。

    萧何为丞相这点毋庸置疑,随曹cao患难与共的桓被封为太尉掌管军事,张受封为御史大夫,陈平是尚书令,尉缭被封为延尉,掌管法律。夏侯婴被封为了大将军,虞子期封为车骑将军,韩信受封为了骠骑将军,其他人等也各有封赏。

    这天下安定下来不久,张良便在适当的机会提出了罢免诸侯王位的举措。

    与此同时,衡山王吴芮在张良地劝说下知趣的自免王位,曹cao大喜赏金万两,封他为荆州牧。临江王共尉舍不得眼前荣华,公然举兵反抗。

    曹cao命豫州牧周勃、徐州牧李左车和荆州牧吴芮起兵伐之,大破共尉于临江。辽东王高仲本举棋不定,见共尉下场也不敢造次,自消了王位。武帝二年,曹cao至书于南越武帝赵陀,望他归顺大周。赵陀回书,愿将帝号改王,自降身份,但大周不得干涉南越内政。

    曹cao大怒,这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对于这赵陀他也略微了解。

    当年,秦始皇统一七国之后,开始着手平定岭南地区的百越之地。他派屠睢为主帅,年轻地赵陀为副统帅率领五十万大军平定岭南,屠睢因为滥杀无辜,引起当地人的顽强反抗,被当地人杀死。

    后秦始皇重新任命任嚣为主将,并和赵陀一起率领大军经过四年努力。于始皇三十三年完成平定岭南的大业。

    秦二世时,由于先后有陈胜吴广起义,中原陷入了一片混乱状态。

    秦朝末年,南海郡尉任嚣病重,他临死前把时任龙川县令的赵陀召来,向他阐述了依靠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险可据的有利地形来建立国家。以抵抗中原各起义军队的侵犯;并当即向赵陀颁布任命文书,让赵陀代行南海郡尉的职务。

    任嚣死后,赵陀摄行南海尉事,向横浦、阳山、湟溪关传布檄文,以防止中原的起义军队进犯为由,要其疾速断绝道路,集合军队。并借此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